宗璞 紫藤萝瀑布与文革的关系,15分钟内回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5 22:12:10
宗璞 紫藤萝瀑布与文革的关系,15分钟内回答

宗璞 紫藤萝瀑布与文革的关系,15分钟内回答
宗璞 紫藤萝瀑布
与文革的关系,15分钟内回答

宗璞 紫藤萝瀑布与文革的关系,15分钟内回答
宗璞(1928—)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中国社会科学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国非著名作家,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1928年7月生于北京,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人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1960年调《世界文学》编辑部.“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红豆》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后来又抱病奋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第一部《南渡记》已于1987年问世,获得了好评.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 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近年来又抱病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宗璞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宗璞在病中苦耕,历时7年,《南渡记》的第二部《东藏记》终于面世.计划中尚有《两征记》、《北归记》,是总书名为《野葫芦引》的多卷长篇系列.
  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中.读《东藏记》这样隽永而精致的小说,真是受益又享受.还有《紫藤萝瀑布》
  宗璞的人生之路和校园情结(侯宇燕)
  宗璞走过的是怎样的一条人生之路呢?翻开作家的履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与其作品中那股淡雅韵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书香之气.宗璞的经历,与大多数作家不同.她不像师陀、田涛等老一辈作家,是从中国的底层社会一步步艰难地爬到了知识的殿堂;她也不像巴金、谢冰莹,从旧的地主家庭中游离出来,流入城市,形成瞿秋白所说的一代“薄海民(bohemian);她更不像新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知青出身的作家,在自己的青年甚至少年时代就离开书本,离开家人,在贫穷、愚昧与困惑中探索人生的价值.甚至生长于“文革”之后的一代年轻人,也很少有像她这样得天独厚的学养根基.她是一株冰清玉洁的兰花,有幸在远离贫困与肮脏的净土中发芽,成长,就象夏洛蒂所言,拥有一个“没有污点的,饮之不尽,令人神清气爽的清泉”般的纯净记忆.她的生活环境,基本上限于高等学府和高等学术研究机构,由于自小在和谐淳厚文雅的学术气氛中得到熏陶,因而奠定了一生的做人与做文准则.她确实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童年时代.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宗璞的作品中总有一种别人学不来的大家之气,冲和之态,甚至一种率真洁白的“学生腔”的原因所在吧.
  宗璞童年所生活的大学校园中,教授的生活条件是极其优越的,绝无今日“脑体倒挂”之虞.生活的舒裕与地位的高贵,使得钻研学业的教授们能比较专心于书本的研究(当然抗战开始后又有了不同),他们的子弟也能在一个相对单纯、明净的天地中获得比同龄孩子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多的文化滋养.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使得他们过分地单纯,书卷气过于浓厚,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则免不了要经受更多的磨难与挫折.我手头正好有一本1990年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不妨拿来,随便撷取几段,为宗璞笔下的清远世界作一个更详尽的注脚.宗璞的同辈人,著名文史专家虞振镛的女儿,西南联大1943年学生虞佩曹在《水木清华——童年的回忆》中曾饱含深情地描写了清华校园在自己童年眼中的平静与清雅,以及清华人文景观的优越与独特.她说“那时清华只有附小(即冯友兰提到的宗璞就读的成志小学)及附设的幼稚园.马约翰是我们的校长.……后来由蔡顺理夫人教,她本人也是留美学生.”在这样条件下成长的孩子,的确有常人不及之处.而当时孩子们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水木清华的工字厅……里面典雅、阴凉,有一股楠木香味,单身教授吴宓、叶企孙先生曾在里面有过住所.”“我们住的南院是一个四周由房屋围绕着的大院……西式住宅一号是赵元任先生家……”.这种耳濡目染的文化气韵,在一点一滴中已深深地渗入了孩子们的灵魂之中.宗璞《南渡记》中所写的方壶小院,不就是这种充满清远文化气息的精英荟萃之地吗?法国现代派女作家纳塔丽·萨马特说:“文学所描写的,永远只能是某种看不见的,每个作家所向往的——他独自一人感觉的现实.”作品中的生活、人物可以虚构,然而意境却总是忠诚地反映出一个具有敏感禀赋的作者童年时对周围景物的特殊感觉以及这种感受对其终生造成的影响.宗璞在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特有的意境之美,正如同一缕轻烟,又好似一丝馨香,着意体会时捉摸不出,只有亲身体会过这种生活的人,才能从那似乎非常平淡的描写中领略到作家实际极其浓厚的感情,那种对童年精神生活的无限追忆与留恋.这种非过来人不能写出亦不能读出的爱,正是宗璞“校园情结”的真谛所在.
  (《这方园地中的冯家山水》,《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
  宗璞的书房(名人书斋)
  永远的大家闺秀.凡是见过著名女作家宗璞的人,都会这样觉得,无论初识还是熟知.
  4月6日下午,记者来到北京大学燕南园57号院三松堂.如想象中,房间高阔,虽无奢华,却更古雅.
  77岁的女作家一头华发益显慈心睿智,一身便装不掩满腹诗书.记者随女作家走木地板,穿细走廊,墙边书橱中装满各类书籍.书房不大,北面书柜中,多是女作家自己写的书;西面放电脑桌;南窗微微开着,可见窗外的丁香已绿,写字台上的传真机,不时响起;东面墙上挂着先父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为爱女录写的对联: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
  宗璞老师落坐在电脑桌旁平时写作的转椅上.“虽然现在身体不好,但我很努力.”女作家平静地说.原来老人几次手术后视力下降,每天上午写作都是口述,要靠别人帮忙打字,现在帮忙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位四年级女生.
  记者得知,宗璞老师正在抓紧《野葫芦引》4部长篇小说中的第三部《西征记》的写作,前两部《南渡记》《东藏记》已分别于1988年、2001年出版.《野葫芦引》是写抗日战争期间北校南迁全过程中前辈学人的风貌,尤其是写在民族危亡的大关节上知识分子的操守.“我要把那段历史真实地留下来.”女作家平静的语调透出一种坚定.
  -----------------------------------------------------------------------------------------
  紫藤萝瀑布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就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时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种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前紫色的光辉和前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