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本文是按什么过程来叙述这次战争的全过程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4 17:11:37
《曹刿论战》 本文是按什么过程来叙述这次战争的全过程的

《曹刿论战》 本文是按什么过程来叙述这次战争的全过程的
《曹刿论战》 本文是按什么过程来叙述这次战争的全过程的

《曹刿论战》 本文是按什么过程来叙述这次战争的全过程的
战役的进展
曹刿论战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眼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应战.文中只说“公将战”而不提其他事情,实际上是说庄公处于被动地位,不得已而应战,是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接着写曹刿和乡人对话.乡人的劝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而曹刿的回答则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
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显示了锐利的眼光.庄公前两次的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表现了十足的鄙陋.曹刿对这两次答复都予以否定,指出庄公所说的不过是“小惠”“小信”,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在他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决心为人民作一点好事,于是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出,曹刿求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文章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作了对比.但作者又有意设伏;对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都先不作交代.把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先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刿的论述.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这就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