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战役简介,作用,原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17:21:31
淞沪战役简介,作用,原因

淞沪战役简介,作用,原因
淞沪战役简介,作用,原因

淞沪战役简介,作用,原因
淞沪会战之爆发原因和背景 日本扩大侵华 日本统治集团,早就确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从“九一八”侵占中国东北并向华北扩展的过程中,日本的得益,更加速了侵略中国的步骤.30年代,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比较快的,工业生产指数以1929年为100,1936年上升为150,1937年达169.8年平均每年递增6.8%,但日本工业生产的递增率不能用正常的国内生产来考察的.1930、1931年是处于经 济危机时期,那么在1932年开始就是以9%的年平均递增率发展,以1937年与1936 年相比,上升了12.7%,后几年的大幅度上升,无疑是从侵略中国得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侵华已经得到这样大的利益,大陆政策第一步的预想变为现实,就更加积极地扩大侵华. 1936年8月,日本广田内阁召开了首相、外相、藏相、陆相、海相的五相会议,决定了一个《国策大纲》,把“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定为日本的“根本国策”.《大纲》规定:对外应“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同时防备英、美,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体系”,“向南方海洋,特别是南洋方面(印度尼西亚方面)求日本民族的、经济的发展”;对内“必须采取指导统一国内舆论的措施……,和‘国民思想健全化’的措施”,以加强法西斯统治.按照这个计划,陆军制定了大规模扩充空军和在中国东北的兵力为中心的五年扩军计划;海军也制定了宏大的造舰计划,1937年,日本的军事预算,占全国家预算的60%以上. 1937年6月,近卫文任日本首相,采取了关东军参谋长、侵华狂热分子东条英机的主张:鉴于西安事变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渐形成,应立即扩大侵华战争. 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夕,日本的宣传机器,大肆鼓吹侵略中国是为了解决“日本人口过剩”、“天然资源缺乏”、“捍卫主权线、生命线”的圣战,是“惩罚”中国军民的抗日与“扩战”的“不得已的行动”,甚至是为了“帮助开发中国的光荣”之举,等等. 另一方面,对外又不断制造“和平”的阴谋,鼓吹所谓“日中友好提携”.1937年3月,日本外相佐藤提出对华的“新认识”、“新政策”,诡称要“改变”日本对华关系,“协助中国的统一与复兴”;今后日中外交谈判,要以“促膝谈心态度”,“将过去一切付诸东流,而重新以平等地位精神谈判.” 在这种“和平外交”的烟幕下,日本大量增加其华北驻屯军的兵力,在北宁路屯驻重兵,并侵占丰台这个重要军事据点,大批日舰开到青岛、上海,并进入长江各埠.37年6月以后,驻丰台的日军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在外交上,日本在1933年5月发出退出国际联盟的通知,两年后生效.此后也就抛开了1922年在华盛顿签订的《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的《九国公约》,这是日本与美、英、法、意、比、荷、葡为了共同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维护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完全机会均等”,“中国之门户开放”的条约,现在要独占中国了,不能再受九国公约的限制.又宣布废除与英国等签订的限制海军发展的海军协定.1936年11月,同希特勒纳粹德国签订了反共产主义和第三国际的协定,即《反共产国际公约》,以后又同意大利签订了同样的条约.在国际上与德意结成联盟,与英美法等国处于对立的地位.也就是说,对一切表面上还有一层反侵略、非战外衣的国际组织、限制其独占中国的条约,统统抛开,与正在进行侵略殖民地的意大利、德国组成联盟. 进入1937年,日本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军事上,已经全面进行了侵略战争的部署,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就要开始了. 对战局的影响 : 除了军队的耗损以外,淞沪会战后期毫无章法的总撤退使整个战线完全溃散,并让日军得以长趋直入,间接导致了南京保卫战提早开战. 以军事面来说,国民政府不但战败以外还让其军事实力大幅受创,使得多年建军付诸流水;但在政治面上却是成功的,淞沪会战将中日冲突成功的台面化宣传到国际媒体.也让世界清楚中华民国政府对日本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而战争导致的国外资产损失与日军的战争暴行有效的降低国外舆论对于日本的好感,也间接影响日后英美对中国战场的支持. 最后,日军原先希望借由有限度冲突取得在华利益的作法,在淞沪一战后开始无法收拾.淞沪会战的时间长达三个月,最终也只能在伤亡惨重下勉强夺得胜利,而国民政府在此战以后毫无对日本妥协的态度使日军无法回收战争成本,在一无所得下日军必须增兵以在这场战争获得利益,这种恶性循环最终使日本国力逐步拖入崩溃边缘,并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