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很多皇帝在征高丽问题都犯错了?高丽就这么难对付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3:09:39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皇帝在征高丽问题都犯错了?高丽就这么难对付吗?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皇帝在征高丽问题都犯错了?高丽就这么难对付吗?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皇帝在征高丽问题都犯错了?高丽就这么难对付吗?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皇帝在征高丽问题都犯错了?高丽就这么难对付吗?
历史上,中国和朝鲜的关系是以友好为主线的.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文化发达,在古代,朝鲜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中国的藩属国(每年要向中国王朝进贡,遇到麻烦时,可以请求中国的保护).因此,两国的关系往往是以中国为主导的.
  一、唐朝时援新罗征高丽
  对于广大中国人民来说,中国入侵别国,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由于历史知识普及的片面性,在中国人民的印象里,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不喜欢惹是生非的国家,只有别国犯我,我国怎会侵犯他国?但发生在中国隋唐时代的中国远征高丽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是这是援朝战争,这里的“朝”,指的是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王国.
  隋唐时期,朝鲜半岛处在三国时代,即高丽、新罗、百济并立.东北为高丽,南为百济,百济东南为新罗.高丽最强,与百济同盟,谋分新罗国,又率众侵辽西,屡与隋军相争.隋炀帝就有三次远征高丽的记录.唐朝太宗朝和高宗朝又多次远征高丽.
  太宗朝征高丽始末
  早在唐朝建立的第二年,唐高祖册封高丽国王高建武为辽东郡王.百济、新罗也相继贡献方物,唐廷又册封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新罗王真平为乐浪郡王.三国共受唐封,仍相攻击.
  公元641年(唐贞观十五年),太宗在朝廷中发言:高丽在汉武帝时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果唐从海陆两方进攻,高丽可能再被征服. 642年,高丽发生政变,政客泉盖苏文杀死高丽王,另立王侄为王,自立为军事统帅.该政客一向对以对中国强硬而著名.现在他执行更为独立的摆脱中国的政策.此后,三个朝鲜王国的关系日趋紧张.
  643年,自称中国藩属的新罗来报:高丽联合百济多方进攻新罗,并切断了新罗贡使前往长安的线路.这威胁到唐的经济利益不说,高丽分明就没把大唐放在眼里.太宗毕竟是一代明君,他先通过外交途径劝说高丽与新罗言和.但执掌高丽大权的泉盖苏文不吃这一套,居然拘留唐使,直犯大唐皇帝龙颜.太宗决定亲讨这个有眼无珠、轻君犯上的国家.
  然而,唐廷文武大臣绝大多数不赞成这一远征计划.太宗智囊团“团长”长孙无忌强烈反对任何远征,褚遂良也力谏止征.当时大臣李世绩没明确的反对.武臣嘛,立功进爵需要军事行动成全的.尽管朝臣中反对声一片,但太宗仍坚持亲征高丽.这一年,唐宫廷发生了有关王位继承的争论(太子承乾被废后,立魏王泰和晋王治之争), 也使得太宗觉得有必要离开朝廷亲自指挥这次远征.
  644年,唐廷开始做精心的准备,调大部分军队到东北,部分军队奉命探测高丽在远东的防御,并建造了400艘船只往东北运粮.几个月后,太宗踏上远征路,在洛阳宣告讨伐高丽道义上的理由:泉盖苏文是弑君者和专横暴虐者,侵略友邦新罗,必须受到惩罚.事实上,征讨高丽的更深层原因在于:唐太宗要完成隋炀帝未完成的事业,并收复中国的旧疆.这种雄心壮志在太宗心中焚燃,汉武帝能置高丽于掌控中,我大唐皇帝为何不能?隋炀帝能三征高丽而不改其志,我堂堂大唐明君何需三征?看我大唐军队必以破竹之势攻破平壤,纳高丽如反掌耳.事实证明,高丽的防线比唐廷预想的要坚固得多.
  645年,太宗到前线,进攻开始.太宗亲率大军和李世绩直趋辽东.同时,大将张亮率海军4300人分乘500只船从海道进攻高丽首都平壤.唐军攻克当年隋炀帝久攻不克的重镇辽阳(今辽东城),出师前期较为顺利.在辽东,太宗军队被困在辽阳西南重镇安市城,两个月的无效进攻后,朝鲜严冬也即将来临,太宗不得已命令撤军.但仍在归途中惨遭大风雪的袭击,死几千人.太宗首征高丽,无功而返.
  647年,唐军再征高丽,唐军虽在牛进达和李海岸统率下取得一定的进展,甚至战胜过高丽,但仍未取得决定性胜利.太宗在该年后半段命四川及其以南诸道建庞大的舰队,准备大规模的入侵高丽,川民不堪沉重劳役和苛捐杂税的压迫,于648年发生小规模的叛乱.
  648年阴历六月,太宗宣称将在次年以30万大军粉碎高丽.大臣和顾向、房玄龄临终恳求,请他放弃劳民伤财、师出无名的远征,太宗不置可否.第二年,太宗病逝前亲自取消了这次远征,也算对老搭档亡灵的慰藉吧.
  高宗朝征服高丽与高丽的统一
  唐太宗远征高丽受挫,反而加强了高丽独裁者泉盖苏文的侵略野心.656年,泉盖苏文联合百济入侵新罗,占30余城镇.新罗试图说服唐高宗与他一起消灭高丽.高宗心中难忘父亲征服高丽的梦想,况且,自己也想树立一代英名,遂与新罗一拍即合.这两个盟国决定先攻破百济,将它作为进攻高丽的基地.
  660年,充分的准备工作就绪,中国大将苏定方率领号称十万人的大军出山东半岛渡黄海,在百济首都泗沘城(锦江边上,今)附近登陆.同时,有5万大军从新罗冲破百济的西部防线,围攻泗沘城.百济王逃出都城,其子以该城和国土投降唐军,百济皇室成员到长安当人质.唐于其地设熊津、马韩、东明等五个都督府,中国官员被派往王国各地进行管治.
  百济僧人道琛与旧将福信率众据地以叛,并遣使到日本迎归百济故王子立为王.道琛众与唐军、新罗军交战于熊津江口,因兵力悬殊遭围攻,堕入水及战死者万余人.661年,新罗兵士以粮尽引还.于是,道琛、福信都自称将军,招诱叛降,势力嚣张,拒前来和解的唐使于外馆.不久,福信杀道琛,架空百济新王,后来百济新王又杀福信.百济军因内讧势力大伤,且人心不稳,唐军保持军事上的优势.662年,百济新王遣使往高丽、日本请兵以拒唐军.663年,唐军大败百济及日 本军队于白河口(今锦江口),凡四战四捷,焚毁日本战船400艘,百济也最后投降.
  有了百济作基地,高宗策划中国军队从百济和辽东同时出兵对高丽进行夹攻.苏定方指挥的远征军从北面深入高丽腹地,围攻平壤.由于部分唐军被百济叛军(即上文福信一伙)牵制,不能参与进攻,新罗的支援又不及时,苏定方的部队被迫先撤.
  666年,泉盖苏文死.其继任者与两弟兄发生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形势有利于中国.667年,唐朝以年迈的李世绩为将率军队高丽发起了水陆大战,加上新罗军的配合,唐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668年九月,唐朝在朝鲜的军事行动达到顶峰:李世绩经一个月的围攻后,攻陷平壤,带20万战俘(含高丽国王)返中国,并把高丽王带到太宗墓前祭奠.唐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驻军2万人.
  670年,高丽残部反抗唐占领军的暴动成功,使王朝得以复辟.674年,唐终于将大规模的反抗镇压下去,但高丽反对中国占领的抵抗运动不断,抵抗受到企图统一朝鲜半岛的新罗的支持(新罗已开始了兼并的步伐).
  676年,中国被迫迁平壤的都护府至辽东更安全的地方,所有中国官员从高丽被召回.
  新罗几年内占领百济、高丽的大部,很快完成了半岛的统一,对此后朝鲜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有了百济作基地,高宗策划中国军队从百济和辽东同时出兵对高丽进行夹攻.苏定方指挥的远征军从北面深入高丽腹地,围攻平壤.由于部分唐军被百济叛军(即上文福信一伙)牵制,不能参与进攻,新罗的支援又不及时,苏定方的部队被迫先撤.
  666年,泉盖苏文死.其继任者与两弟兄发生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形势有利于中国.667年,唐朝以年迈的李世绩为将率军队高丽发起了水陆大战,加上新罗军的配合,唐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668年九月,唐朝在朝鲜的军事行动达到顶峰:李世绩经一个月的围攻后,攻陷平壤,带20万战俘(含高丽国王)返中国,并把高丽王带到太宗墓前祭奠.唐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驻军2万人.
  670年,高丽残部反抗唐占领军的暴动成功,使王朝得以复辟.674年,唐终于将大规模的反抗镇压下去,但高丽反对中国占领的抵抗运动不断,抵抗受到企图统一朝鲜半岛的新罗的支持(新罗已开始了兼并的步伐).
  676年,中国被迫迁平壤的都护府至辽东更安全的地方,所有中国官员从高丽被召回.
  新罗几年内占领百济、高丽的大部,很快完成了半岛的统一,对此后朝鲜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有了百济作基地,高宗策划中国军队从百济和辽东同时出兵对高丽进行夹攻.苏定方指挥的远征军从北面深入高丽腹地,围攻平壤.由于部分唐军被百济叛军(即上文福信一伙)牵制,不能参与进攻,新罗的支援又不及时,苏定方的部队被迫先撤.
  666年,泉盖苏文死.其继任者与两弟兄发生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形势有利于中国.667年,唐朝以年迈的李世绩为将率军队高丽发起了水陆大战,加上新罗军的配合,唐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668年九月,唐朝在朝鲜的军事行动达到顶峰:李世绩经一个月的围攻后,攻陷平壤,带20万战俘(含高丽国王)返中国,并把高丽王带到太宗墓前祭奠.唐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驻军2万人.
  670年,高丽残部反抗唐占领军的暴动成功,使王朝得以复辟.674年,唐终于将大规模的反抗镇压下去,但高丽反对中国占领的抵抗运动不断,抵抗受到企图统一朝鲜半岛的新罗的支持(新罗已开始了兼并的步伐).
  676年,中国被迫迁平壤的都护府至辽东更安全的地方,所有中国官员从高丽被召回.
  新罗几年内占领百济、高丽的大部,很快完成了半岛的统一,对此后朝鲜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而678年,吐蕃对唐帝国的西部边防造成了威胁,唐无力再派更多的部队去朝鲜遏制前盟友的侵略性扩张,占领、统治朝鲜的计划被取消.
  唐对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表面上看是援助新罗,共同对抗高丽的地方霸权主义,综观整个对朝作战过程,不难发现,唐对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的实质是扩张帝国领土,实现地区霸权主义的侵略战争.
  二、 明朝的援朝抗倭战争
  明朝太祖时,李成桂为朝鲜国君,当时,朝鲜又号李朝朝鲜.李朝朝鲜通好明朝,太祖授印封王,世为藩属.惟朝鲜与日本,一海之隔,向与倭人往来互市,交通频繁.到了神宗万历年间,日本出了个丰臣秀吉, 统一国境,遣使至朝鲜,迫他朝贡,且唆使攻明,令为前导.国王李松断然拒绝,丰臣秀吉于1592年竟分遣小西行长等率舟师数百艘,并15万大军,以名古屋为大本营,从对马岛出发,直逼釜山.这就是明朝万历年间日本的第一次侵朝战争.
  这次侵朝,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丰氏政权企图通过对外扩张,掠夺更多的财富.长期以来在财源上支持织田信长(丰氏的上司)、丰臣秀吉的豪商巨贾,为获得更多的利润,迫切要求开展海外贸易,打通朝鲜、明朝的门户.
  日军一踏上朝鲜国土,朝鲜全国上下乱作一团.日军相继占领东莱、金海、密阳等府.1592年四月十八日,当忠州失陷的消息报到朝廷时,国王李松打算放弃汉城逃跑.众臣哭谏不可.第二天,李松立其子光海君晖为世子,三十日弃汉城.离开汉城第三天,守汉江和京城的文臣武将在日军的进逼下溃逃.日军兵不血刃占领汉城.从四月十三至五月初三,仅20天日军就从釜山达到汉城.李松五月七日至平壤.日军继续北进,六月十一,李松离开平壤到宁边.日军占领平壤,形势更加危急,李松决定避乱辽东.
  日本侵朝后,朝鲜即通报了明朝,并请求援助.五月底,明兵部尚书派使节至平壤向李松了解情况,李松再次请援.明一方面加强沿海戒备,侧重辽东、山东、直隶等东、北要地,防止倭寇直接侵犯京师重地.主要进行调兵遣将、筹措粮饷事宜.另一方面,派军队应援朝鲜.六月二日,明廷“命辽东抚镇发精兵二支应援朝鲜,仍发银两万,解赴彼国犒军.”七月,达平壤附近,因途中遇雨,道路泥泞,军士疲惫.十七日,进攻平壤.日军于城内设伏,明军两首领战死,副总兵祖承训率残部退回国内.
  1593年正月初五,明御倭总兵官李如松(1592年十月上任)率明军3.5万人进驻朝鲜顺安县(平壤北),初六包围平壤,初八,朝、明联军约4万人进攻平壤.大炮齐发,震天动地,火箭纷飞.明军用大炮轰开城门,李如松整军入城.日军龟缩在土窟里负隅顽抗.李如松感到一时难拔敌窟,加上士兵疲惫,于是退师还营.日军乘机于当夜退出平壤,乘冰封渡过大同江,向南逃去.平壤收复.此战,联军共斩获1647首级,生擒5人,夺马2985匹,救出被掳男女1225名.明军阵亡796人,马骡死576匹.
  平壤收复后,明军继续向南推进.正月二十三,李如松到达开城(汉城附近),准备一举拿下王京汉城.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明前锋2万,日军驻汉城5万),且粮饷未集,器械未全部运到,准备不充分.加上李刚取得平壤大捷,洋洋得意,听不进经略宋应昌的合理建议,双方经碧蹄(汉城北30里)一战, 明军锐气大减.李如松退回平壤,留驻开城、平壤一线,不再南进.
  碧蹄一战,明军采取守势.此时,明军内部领导层矛盾重重,并且粮饷筹措困难,士兵疲惫不堪,明军陷入困境.日军也感到明军的压力,小西飞写信给打过交道的沈惟敬“恳求奉贡东归”.明经略宋应昌得此消息后,命令两手准备.一方面派人去汉城同日本议和,另一方面调兵遣将,准备进剿日军.双方议和的条件大概是:日本于四月初八日全部撤出朝鲜;同时送还被掳的朝鲜二王子和大臣;明朝封丰臣秀吉作日本王.……
  日本失信,直到四月十九日才从汉城撤退,并带走了二王子和大臣.四月二十,宋应昌为履行和议,禁止追击日军.日军却得寸进尺,故意放慢脚步.宋遣使催促.日本归还人质,非但没有撤军,反而大肆进攻晋城,屠城6万人.日军的惨绝人寰的暴行,为天地所不容,激起了朝鲜人民的极大愤慨,朝军、明军进攻日军.七月下旬,日本部分撤出朝鲜,部分盘踞在釜山等地.明鉴于大部分日军已撤,令大部分明军撤回,留5000人驻守.
  双方都未全撤,日本要求册封后全撤,明要求全撤后册封.事实上,明未等日军全撤,于1596年封丰臣秀吉为日本王.这哪里是丰臣秀吉的终极目的?“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和谈只是缓兵之计,以退为进,只要时机成熟,丰田还会挑起事端,释放他侵朝侵华的野心的.
  第二次援朝作战1597——1599年
  1596年明对丰臣秀吉封贡时,朝鲜派使者去贺喜.因嫌朝鲜所派使节级别低,丰田拒绝接见.未及朝鲜使者回国,丰田欲再侵朝的消息已传到汉城.朝鲜形势再度紧张,国王李松致书给明廷,一方面与诸臣商量撤退的问题.
  明廷得到消息后,认为朝鲜庸人自扰,不相信日本会再度攻打朝鲜,因而不准备援助.1597年二月,辽东副总兵马栋报告,日本于正月十四率200艘船只进入朝鲜,驻于机张营(釜山东北).同时,朝鲜请援的书信不断.明廷方感到事态严重,决心再次援朝.同月,任命备倭将帅,派兵7000刻期入朝.丰田也于二月部署二次侵朝,准备动员八个军十二万人,并釜山等地守备部队十四万人 先攻占全罗、忠清二道.
  七月,日军首攻朝鲜水军.水军在统制李舜臣的训练下,作战能力较强.但由于朝鲜党争,李被撤换.新统制改变李的防御政策,指挥无方,号令不行.朝鲜战舰被日军包围,士卒溺焚,新统制身亡,水军败亡.朝鲜顿失屏障,日本控制海上通道,一来可以直窥朝鲜,二来可以直窥中国的天津、登莱.
  此时,明援的先头部队先后到达全罗、忠清二道,在二道共有驻军9000人.
  日军在陆上分左右两路进攻,共11万余人,目标依然是占领全、清二道.八月,日军围攻明驻军处.明军由于缺乏外援,两处驻点失陷,明军伤亡2700余人.明退守京城,人心惶惶.将领杨镐从平壤来到汉城,人心始定,杨布置明军于稷山设防.九月七日,日本到达稷山.明军乘其不备,纵队突击,挫败日军.稷山之战后,日军分三部南撤,沿海屯驻,共有三个据点:加藤川屯川蔚山,小西行长屯顺天,岛津义弘屯泗川.
  明军陆续赴朝4万余人,总督邢玠也于十一月到达汉城.鉴于目前的形势,他决定兵分三路,合攻蔚山.又派小部分明军同朝军佯攻顺天,以牵制小西行长.明军先锋遭遇日军,歼敌四五百人.第二天,明军续攻蔚山,日营起火,败退至岛山营.岛山在蔚山南,日营建于陡峭的山坡上,易守难攻.朝、明军队屡攻未克,不得不决定长困久围.日军不得出营,缺粮少水;明军亦供应不足,受饥挨冻.1598年正月,日军万余前来增援,与城内日军相呼应.吓得明军盲目撤退,日军纵兵追杀.明军死伤三四千人,辎重损伤无数.
  蔚山战后,邢玠决定请饷增兵,请求朝廷增调水军,进行陆夹攻.不久,御倭总兵陈璘以粤兵至,刘綎以川兵至,邓子龙以江浙兵至.陆上分三路:中路统带李如梅,东路统带麻贵,西路统带刘綎,水路统带陈璘,四路并进,直扑倭营.适值辽阳寇警,李如松塞外战殁,朝旨调如梅前往,命董一元代为中路统带.
  八月,丰臣秀吉病死,日本有撤军的动向.不久,加藤清正烧毁营帐,撤军;中路的岛津义弘也尽行撤退;小西行长想撤,无奈受阻于明朝水军.于是,求援于岛津义弘.他先请和于陈璘,陈璘放走一只小船.朝鲜水军统制李舜臣认为是小西行长请求援兵去了.李舜臣建议将朝、中水军埋伏于猫岛露梁津海峡待之.陈璘听从其建议.
  岛津义弘果然率七八百艘战船来援,与明、朝联军相遇于露梁海域.联军夹击日军.李舜臣亲擂战鼓督战,冲向敌舰,早日舰的包围,陈璘率船来援,两人同心协力,指挥水军同日军展开血战.日军被击毙及溺水者众,李冲出重围.年近古稀的明总兵邓子龙率勇士奋勇追击日军,力战而死.李舜臣攻击日军的大楼船,射死日军一员将领,自己胸部中弹.为了不影响士气,他不让公开自己受伤的事实,令侄子以其名义继续督战.在朝、明水军的殊死进攻下,日军败溃.俘获日舰100艘,烧毁200艘,斩首500级,生擒1800余人,溺死者无数.明、朝联军以不小的代价取得巨大胜利.
  露梁津海战后,日军被全部赶出朝鲜.1599年四月,邢玠率明军回国,只留少数部队暂驻朝鲜.1600年,全部撤回.
  日本发动的长达七年的侵朝战争,使朝鲜人民长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明未援朝抗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费饷银780余万. 但是意义十分重大,拯救了危亡中的朝鲜邻邦,粉碎了丰氏进攻明朝的狂妄图谋.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如无此次作战,朝鲜当时就可能沦为日本的附属国,而不是300年后.朝、中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中国说不定当时就遭日本武士的烧杀劫掠.明朝埋骨于他乡的将士和归国的抗倭将士永垂不朽,他们以生命换来了祖国人民的安宁.
  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乘机取代丰氏政权,建立德川幕府在日本的统治.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皇帝在征高丽问题都犯错了?高丽就这么难对付吗? 为啥隋唐所有的皇帝,都一个劲的打高丽呢?最近看历史书,发现一个问题,北周打高丽,隋文帝称帝后也大高丽,他儿子隋炀帝也打高丽,后来李渊也打高丽,他儿子李世民也打高丽,李世民后面李治 唐宋在日本,明在高丽的问题为什么宋也在日本?为什么明在高丽? 隋唐征高丽为什么会那么难达打隋唐都是中国历史上强大的时代,军队无敌于天下,但小小的高丽却一直打不下来.后来唐太宗联合了百济、占城两个国家才将它打败. 隋炀帝为什么几次都无法征服高丽(辽东)?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好象彻底征服了高丽 为什么字典上吕后在皇帝的名字里拜托了各位 不是说武则天是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吗 为什么明代皇帝都短命?很多都是30几 40几就挂了? (about核舟记)历史上,有很多精美的艺术作品,有很多都消失了,为什么“核舟”能流传千古? 为什么明朝皇帝很多都不是传给长子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国家都驱逐犹太人呢? 谁知道隋唐都要征服高丽?隋殇帝征激起民变,而且没打下来,唐太宗也征几次才搞掂,还是用计的,无怪乎韩国人要用高丽做国名,无怪乎韩国人这么的独.谁能分析下两个皇帝征高丽的原因及心态 古代皇帝为什么建都都在北方 隋唐为什么都喜欢攻打高丽(今朝鲜,韩国地区)从隋炀帝杨广好唐太宗李世民都是疯狂对高丽用兵为什么? 为什么隋唐的君主都要 征伐高丽啊?隋炀帝 三征高丽,打得亡国了.他是个 昏君+暴君 就算了.唐太宗 那么英明的君主 怎么也要去打他啊.后来 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 又继续打 好不容易打下来了 俄罗斯在我国历史上称谓的变迁RT比如说印度曾被称为天竺.朝鲜称为高丽. 为什么在运算方面计算机永远不会犯错,而人脑就会犯错出错呢? 隋朝三征高丽怎么都失败了?有原因么?希望知道的达人用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一下. 为什么唐中宗李显是历史上最牛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