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声声慢和柳永的雨霖铃的基本常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23:22:26
李清照的声声慢和柳永的雨霖铃的基本常识

李清照的声声慢和柳永的雨霖铃的基本常识
李清照的声声慢和柳永的雨霖铃的基本常识

李清照的声声慢和柳永的雨霖铃的基本常识
《声声慢》原名《胜胜慢》,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也是一个颇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人.他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在开封府和礼部考试时都名列第一.“晁张班马手,崔蔡不足云”.这是黄庭坚称赞当时的他和张耒就像司马迁、班固一样,而远超过汉代的崔瑗和蔡邕.但正是这样一个才气纵横,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却一生潦倒,功名蹭蹬.这和他的老师苏轼有莫大关系.其实所谓苏门四学士,并不是真的是苏轼的学生,他们只是仰慕苏轼文名,甘愿在为人为文方面以苏轼为楷模,而苏轼对真正有才华的后生从来是不遗余力地推荐褒赞,晁补之、秦观、张耒、黄庭坚四人难得始终以苏轼的立场为自己的立场,在那个党争混乱是非难辨的大气候下,殊为不易.
晁补之因为官场不顺,生活一直比较困窘,但这并不妨碍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有一次在一个大暑天,苏轼到扬州访他,晁补之命人用一个大木盆装了一大盆清凉的泉水,然后在水中放入大朵的白莲花.清凉的水色花容让人暑意顿消.能想出这样有创意的点子,可见晁补之的品味.
宋代,“歌儿舞女以终天年”是太祖皇帝在世时就为大臣们定下的优惠政策,为鼓励大臣们尽情享受生活少生异心,宋代给朝中官吏们的俸禄是很优厚的,更鼓励大臣蓄养家妓.但买人不是一次买断,而有一定的年限.大多雇用婢女约定个三五年,最高年限为十年.有的小妾和婢女期满后不忍离去,但如父母不同意,也不能留下.若婢女几经转雇,其身价往往看涨,具有特殊才能的婢女相当昂贵.即使如苏东坡、辛弃疾这样人品学识堪称楷模的人,在当时大风气下也不能免俗,家中大多养有许多家妓.一般士大夫家庭期满后多送婢女还乡,让其婚嫁.所以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送别家妓的词.那些玲珑聪慧的女孩子,如果跟主人建立了超出寻常的感情和关系,也有可能被收为妾,但并不容易,必须要征得女孩家人的同意,并不能强娶.
晁补之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妓,名叫荣奴,他有两首词专门是为她的离去而作.这让人想起《红楼梦》中的那些女孩子,一个个以离开大观园为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似宝玉,对所有女子都真心相待,但晁补之对这荣奴看来是动了一些真心:一首《点绛唇》里说:“檀口星眸,艳如桃李情柔惠.据我心里.不肯相抛弃.哭怕人猜,笑又无滋味.忡忡地.系人心里.一句临歧誓.”词写得很直白动情,好像是很无奈地眼睁睁地看着美丽的荣奴离去,好像他们之间曾有过相许的誓言.晁补之的词豪放处不逊于东坡,这首小令也当得清新蕴藉,柔丽绵邈.
朱门深掩,摆荡春风,无情镇欲轻飞.断肠如雪,撩乱去点人衣.朝来半和细雨,向谁家、东馆西池.算未肯、似桃含红蕊,留待郎归. 还记章台往事,别后纵青青,似旧时垂.灞岸行人多少,竞折柔枝.而今恨啼露叶,镇香街、抛掷因谁.又争可、妒郎夸春草,步步相随.
这就是那首《胜胜慢》,题序明言是为荣奴的离去而作,言下对荣奴的离去甚是不舍,为她今后的命运担忧,荣奴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我们已不知道,但明明知道她此去有可能是“灞岸行人多少,竞折柔枝”,可还要问“抛掷因谁”,这其中的感情几分真几分浅,倒也无意深究了.在那个时代的风气之下,多情未必是一件好事,无法相谐相好倒不如不惹情丝,落得个两相干净.在小令盛行的北宋,晁补之倒喜欢一些长调慢曲,这可能跟他有较高的音乐水准有关系.
慢曲相对于令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虽是单遍,但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唐人就有“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说法.用《胜胜慢》为名,看来当时晁补之的这一曲比之一般的慢曲还要来得更缠绵娓丽些.直道南宋末年,《胜胜慢》才因为蒋捷的一首《秋声》变为了《声声慢》: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向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数一数,蒋捷的这首《秋声》描绘了多少种声音?雨声、风声、更鼓声、檐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虫声、雁声,从深夜到拂晓,连续不断袭来.蒋捷生活在宋末元初,刚刚中了进士,南宋就被元朝灭了,他隐居在太湖竹山一带,再不肯出来做官.在太湖隐居却能听到军营中的胡笳声,看来元兵已经是打到了江南,这声音可真比什么秋风秋雨更令人惊心.因为蒋捷这首《秋声》,《胜胜慢》变成了《声声慢》,一声声愁断人肠.但其实在蒋捷的《声声慢》定名之前,李清照已经为这一曲写出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惊人的句子,奇怪的是,在她的《词论》中有提到“声声慢”这样的曲牌,如果这个名字来自南宋末年的蒋捷,清照那个时候还应该叫《胜胜慢》才对,不知道是谁搞错了.现代人多把李清照的这首词归入婉约派,我只觉这婉约里有凌厉凄恻,读来从头凉到脚,不容回缓,一声声急迫逼仄,太直了些,当不得慢曲的舒缓绵邈.
关于《声声慢》最好玩的是《事林广记》里的一个故事:南宋城中有一位唱通俗艳歌的艺妓宋英奴,体态轻盈,歌喉婉转,唱起歌来像一朵解语花.南京道庵中有一位道士,每次观看表演都多给她钱,渐渐地两情相悦.一天英奴到道观中去烧香,道士引她到后厢房,成了好事.后来两人来往越密,终于被人发现,送进了官府.结果就遇到了一个富有同情心和娱乐精神的留守张大人.这位留守大人判道士还俗,并将宋英奴嫁了给他,这首《声声慢》即为判词:
星冠懒带,鹤氅慵披,色心顿起兰房.离了三清归去,作个新郎.良宵自有佳景,更烧甚、清香德香.瑶台上,便玉皇亲诏,也则寻常. 常观里、孤孤零零,争如赴鸳闱,夜夜成双.救苦天尊,你且远离他方.更深酒阑歌罢,殢玉人、云雨交相.问则甚,咱们这里拜章.
你看,这个张大人多么富有幽默感,用《声声慢》来贺新郎,也亏他想得出来,嬉笑嘲弄,老大不敬.新婚良宵佳景,闺中乐趣,还管它烧的什么香,就算玉皇老子亲诏也不管了.在程朱理学由北而南席卷的时代,出现这样别具一格,充满戏谑味道和反潮流精神的判词也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