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10:28:24
如何对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如何对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如何对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如何对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具体来讲:纳入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数不是专门为教材写的,即便是名家名篇,原本不是为学生写的,而是选来借来一用的,用来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认真地凭借它,才能很好地借用它.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语文教材犹如“煤块”,可以再利用,可变成“煤球、蜂窝煤、煤气……”,它是资源,具有弹性,旨在善于开发,综合利用.应该在深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开发、驾驭教材.教材中的篇篇课文,本身都有背景、有中心、有内容、有情感,读了它必须读懂,理所应当.但从培养学生角度看,要不仅仅为懂,要着眼于过程与方法,变学会为会学,能独立读懂文本,举一反三,形成阅读能力及习惯.课文提供了语言环境,是活的语言,是生活的语言.在语境中学母语是必由之路.在语境中学语文,就不能离开语境孤立地学词法、句法、章法,要联系生活,要联系上下文. 在备课过程中,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变作品为教材.作品变为教材,性质发生了变化,理解、表达是作者、编者与教者、学者共创的过程.俗话说,一个作者写出一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可以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里既有共识,也会有求异;既有同感,也会有独特感受,甚至对教材扩展延伸,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应鼓励学生共创. 在课前的预设备课只是准备上课,是预备性行为;到了课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师生、生生交往,教学过程定有变化,教案理应改变,变是必然的,局部改变的情况是正常现象.备课是动态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不断修改的过程.这种课上的现场设计与修改,就称为“现设备课”,是全程备课的变奏曲.预设备课到了课堂出现的意料之外,正是现设备课的关注点、着眼点.对于这意料之外,应看成是可贵的资源,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盼望出现的生成资源.到了课堂上,教师胸中有教案,目中有学生,应全神贯注地观察学生的表现,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应及时掌握.针对发现的情况,迅速、准确究其原因,分析是教案不足的原因,或是学生理解的原因,还是学生创新的火花,思考解决办法.思考后,应立即作出反映,调节教学,做出应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应变不是让学生回到教师的预案上来,而是顺学而导,修改预案,师生互动,课堂生成,促进学生发展.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是行为的规定.课前是教研行为,是教师的研究行为,这时是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的通常的状态;授课过程中既是的教师的教学行为行为又是学生学习行为,教师要根据学情的需要要及时调整,这时是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的富于变化的状态.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备课、授课、教学评价,是每个教学环节中都面临的问题.笔者本文着重探讨教师在备课中与创生.一、深入钻研文本,要做“首席读者” 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要做课文的“首席读者”.教师只有认真地钻研文本,并获得自己的切身体验,课堂上才会与学生有共同的认知基础,相同的情感体验和共同的话语前提.若把课堂教学比作是一次探险行动,教师就应当是侦察员、先行者,因为只有教师预先知道哪里道路坎坷,哪里荆棘丛生,哪里有明堡暗道,关隘林立,才能告诉学生如何披荆斩棘,闯关斩将,如何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教师在备课中要首先深入独立地钻研文本,才能选择适宜的阅读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语文教师的文本阅读,黄厚江老师在《谈谈对于文本解读的认识》中认为必须经历这样三个阶段:[1][1] 第一阶段:陌生阅读——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形成新鲜的阅读体验,获得对文本的直接认识,积累阅读教学的本我资源. 第二阶段:立体阅读——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观照文本,获得对文本的全息解读,处理好文本阅读中多重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三:智慧阅读——借助个性化的解读方式,获得对文本新颖、独特的理解,为高品位、高质量的阅读教学提供可能.所谓智慧阅读,是指在阅读中不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解读结论,不停留于自己以前的解读,不依循通常的解读途径,而能够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个性化地解读文本. 很多精彩的课堂都是智慧阅读的典型案例.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先生教学《皇帝的新装》,其主要教学过程是这样的:(1)学生阅读全文,用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2)展开讨论,从同学们归纳的动词中找出最恰当的一个(骗);(3)讨论故事中人物被骗的原因.(4)讨论孩子没有被骗的原因.全文的教学紧紧围绕一个“骗”字,放得开,收得拢,进得去,出得来,既研读文本,又训练思维,学生主动,教师引导,堪称阅读教学的经典.可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自己的阅读发现.如果宁老师没有发现一个“骗”字在这篇童话中的独特地位,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教学创意的. 当然,强调教师独立钻研教材,并不是要排斥教学参考用书的作用,而是要用之得当.教学参考用书之所以称之为“教参”,就在于它往往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课文的背景资料,或者推荐几种有代表性的参考意见,当然也包含着编写者自己的见解.由于考虑到每个人的社会阅历、认知结构、阅读经验存在着差异,所以聪明的编者往往给执教者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教师只有通过原汁原味地阅读课文,并首先确立自己独立的见解,才有可能借鉴“教参”所提供的他人经验,用以验证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补充与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也才有可能凭借这一切,将课文内容编制成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程序.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进程总是随着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的持续展开而不断深入的,教学的效果主要从“对话”的质量上反映出来,即取决于对话是否有效而不断地得以由浅入深地延续.而保证对话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引领、点拨,指导必须得法而到位.而要能正确地引领,得法地指导,恰到好处地点拨,全仗着教师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疑难和困惑早有充分的预见并有周密的对策.如果教师预先没有独立地钻研文本,没有认真“倾听作者”的切身体验,没有对作品内容的深刻理解,没有对思想感情的独特感受,那又何谈课堂教学中正确的引领,得法的指导,恰到好处的点拨呢?二、根据学生的需要确立重点难点 任务分析理论通过对学生起点能力、教学目标按学习结果分类以及条件分析等重要环节,由此确定了教学设计中“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和“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的教学内容.引入任务分析理论,为处在语文课程与教材建设不完善状况下的语文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在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 无论课程、教材处于何种情形,了解学生是确定语文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环节,依任务分析理论来看即为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它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以及决定进行何种任务的后续学习,当然对教师确定教学内容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中的起点能力分析即分析学习者在学习语文时需要的内在条件,实质上类似传统说法的“备学生”.而实际上“备学生”与“备课程、教材”是统一的,正是在“备学生”的过程中完成了“备课程、教材”,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将课程内容“教什么”以及教材内容“用什么去教”转化为“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因为关注与学生的契合,这就是语文教学内容本来含义.例如,教师在进行《苏州园林》一文教学设计时,分析出学生已具有相关说明文文体的内容知识,具有阅读文本和凭借工具书查阅字词含义的基本技能以及能在提示下寻找段落中的关键句、中心句的认知策略.这样也就明确了说明文应该教说明方法、结构和说明文语言特点等“教什么”的课程内容,以及应该用文本中关键句、中心句、助读与练习等“用什么教”的教材内容,并由此确定了让学生理解说明文文体知识、掌握生字词等基本技能和“抓住”总分式说明结构,说出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平实、准确的说明语言等语文高级技能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后,就知道了“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借此也就知道了“学生还需要什么”,便可知道“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需要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难点.以本人上学期所上的公开课《丑石》为例:本课要讲的东西很多,字词理解、作者资料、作者的感情变化、文章的表现手法、文章的主旨、课后练习题等等.本人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认真读课文,了解作者有关的材料,找出生字词,自己概括文章内容,分段写段意,做课后练习题.学生充分地理解了课文,并且在处理比较简单的问题如字词等的基础上,发现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含义,丑石伟大在哪等.有了这样的基础,课的设计也就和传统意义上的从字词到课后练习题不一样,而是以学生感到最难理解的问题“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以及“丑石的伟大”作为这节课的重点,做预习和课后练习题时续写结尾问题最大.我就把它作为这节课的难点.上课时让学生动笔续写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