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各自拥有什么权力求大神帮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8 01:49:40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各自拥有什么权力求大神帮助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各自拥有什么权力求大神帮助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各自拥有什么权力求大神帮助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各自拥有什么权力求大神帮助
概况 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因避讳改为“内史省”或“内书省”,唐代先后曾改称西台、凤阁、紫薇省,旋复旧称.在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同为中央行政总汇,由中书省决策,通过门下省审核,经皇帝御批,然后交尚书省执行,故实任宰相者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省长官在魏晋为中书监及中书令,隋代废监,仅存中书令一职.唐在中书令之下设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皆为要职.宋代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宋史·职官志》说:“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宋代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庶务,宣奉命令、行台谏章疏,群臣奏请兴创改革及任命省、台、寺、监、侍从、知州军、通判等官员.”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边远地区,设十一个行中书省分区统辖.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并规定此后朝廷不得再立丞相,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此后即无中书省这一机构. 下设机构 中书省一般设有: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令之职,朝廷大政参议焉.临轩册命,为使,则持册书授之.四夷来朝,则受其表疏而奏之;献贽币,则受以付有司. 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 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有令史二十五人,书令史五十人,能书四人,蕃书译语十人,乘驿二十人,传制十人,亭长十八人,掌固二十四人,装制敕匠一人,脩补制敕匠五十人,掌函、掌案各二十人. 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掌如门下省. 起居舍人二人,从六品上.掌脩记言之史,录制诰德音,如记事之制,季终以授国史.有楷书手四人,典二人. 通事舍人十六人,从六品上.掌朝见引纳、殿庭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则导其进退,而赞其拜起、出入之节. 历史资料:《旧唐书·职官志》说:“秦汉初,置侍中,曾无台省之名.至晋,始置门下省.南北朝皆因之.龙朔改为东台,光宅改为鸾台,神龙复旧”.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晋称门下省.唐曾改为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宋初门下省仅主朝仪等事.神宗元丰改官制,始恢复审查诏令的旧制.南宋初,中书、门下合并为一.辽金亦置门下省.元以后废. 人员设置:门下省一般设有: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后垂拱元年曰鸾台侍郎,天宝元年曰门下侍郎,乾元元年曰黄门侍郎,太历二年复旧. 左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下.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隋废散骑常侍.贞观元年复置,十七年为职事官.显庆二年,分左右,隶门下、中书省,皆金蝉、珥貂,左散骑与侍中为左貂,右散骑与中书令为右貂,谓之八貂.龙朔二年曰侍极. 左谏议大夫四人,正四品下.掌谏谕得失,侍从赞相.武后垂拱二年,有鱼保宗者,上书请置匦以受四方之书,乃铸铜匦四,涂以方色,列于朝堂:青匦曰“延恩”在东,告养人劝农之事者投之,丹匦曰“招谏”,在南,论时政得失者投之;白匦曰“申冤”,在西,陈抑屈者投之;黑匦曰“通玄”,在北,告天文、秘谋者投之.以谏议大夫、补阙、拾遗一人充使,知匦事;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为理匦使.其后同为一匦.天宝九载,玄宗以“匦”声近“鬼”,改理匦使为献纳使,至德元年复旧.宝应元年,命中书门下择正直清白官一人知匦,以给事中、中书舍人为理匦使.建中二年,以御史中丞为理匦使,谏议大夫一人为知匦使;投匦者,使先验副本.开成三年,知匦使李中敏以为非所以广聪明而虑幽枉也,乃奏罢验副封.武德元年置谏议大夫,龙朔二年曰正谏大夫,贞元四年分左右. 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掌侍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馆缮写雠校之课.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季终,奏驳正之目.凡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三司详决失中,则裁其轻重.发驿遣使,则与侍郎审其事宜.六品以下奏拟,则校功状殿最、行艺,非其人,则白侍中而更焉.与御史、中书舍人听天下冤滞而申理之. 门下省有录事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有令史二十二人,书令史四十三人,甲库令史十三人,能书一人,传制二人,亭长六人,掌固十四人,脩补制敕匠五人,装潢一人.起居郎领令史三人,赞者六人.武德三年,改给事郎曰给事中. 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武后垂拱元年,置补阙、拾遗,左右各二员. 典仪二人,从九品下.掌赞唱及殿中版位之次,侍中版奏中严、外办,亦赞焉.隋谒者台有典仪,武德五年复置,隶门下省. 城门郎四人,从六品上.掌京城、皇城、官殿诸门开阖之节,奉管钥而出纳之.开则先外后内,阖则先内后外;启闭有时,不以时则诣閤覆奏.有令史二人,书令史二人.武德五年,置门仆八百人,番上送管钥. 符宝郎四人,从六品上.掌天子八宝及国之符节.有事则请于内,既事则奉而藏之.大朝会,则奉宝进于御座;行幸,则奉以从焉.大事出符,则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兼以敕书;小事则降符函封,使合而行之.凡命将、遣使,皆请旌、节,旌以颛赏,节以颛杀.有令史二人,书令史三人,主宝二人,主符四人,主节四人.武后延载元年,改符玺郎曰符宝郎;开元元年,亦曰符宝郎. 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总论: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到了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 都堂: 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 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令阙则总省事,劾御史纠不当者. 左、右司: 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吏部、户部、礼部,左丞总焉;兵部、刑部、工部,右丞总焉.郎中各一人,从五品上,辅佐左、右丞;员外郎各一人,从六品上. 属官: 都事各六人,从七品上;主事各六人,从八品下.吏部考功、礼部主书皆如之.诸司主事,从九品上.有令史各十八人,书令史各三十六人,亭长各六人,掌固各十四人. 尚书六部二十四司: 吏部: 吏部司 | 主爵司 | 司勋司 | 考功司 户部: 户部司 | 度支司 | 金部司 | 仓部司 礼部: 礼部司 | 祠部司 | 膳部司 | 主客司 兵部: 兵部司 | 职方司 | 驾部司 | 库部司 刑部: 刑部司 | 都官司 | 比部司 | 司门司 工部: 工部司 | 屯田司 | 虞部司 | 水部司 历史沿革: 秦汉 秦及汉初,尚书是少府的属官,是在皇帝身边任事的小臣,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因其在殿中主管收发(或启发)文书并保管图籍,故称尚书. 东汉时称尚书台或中台. 魏晋 三国时,尚书台已正式脱离少府,成为全国政务的总汇.因为它威权升高,引起最高统治者的疑忌,所以最高统治者又开始剥夺它的权力.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明帝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于是在尚书台之外复有中书省,而原来作为皇帝侍从的侍中也逐渐成为参预机密的要职,尚书台不再有独占机枢的地位. 东晋以后,录尚书之权渐分,有时以三四人并录尚书事. 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在北方建立的十六国,除前凉、西凉遥奉江南正朔,不立尚书台外 ,其余政权均有尚书令、仆射、尚书等官职. 南北朝 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中,为防大臣威权过盛 ,遂省去录尚书之职,以后置废不常. 北魏出自鲜卑族,有部落大人会议决事的制度,魏道武帝拓跋珪破后燕,皇始元年(396)始仿魏晋立尚书台,置三十六曹 . 东魏北齐承袭北魏,而尚书之权较重. 西魏北周时,宇文泰以大行台执政.大行台的组织略同于尚书省 ,有仆射 、尚书 、丞 、郎等职. 隋唐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称帝,于开皇元年( 581 )恢复了尚书省 ,并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唐沿隋制,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不久复旧称. 尚书省都堂居中,左右分司,都堂之东有吏部、户部、礼部三行,每行四司,以左司统之;都堂之西有兵部、刑部、工部三行,每行四司,以右司统之. 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而尚书省事无不总,是全国行政的总汇机构,长官称尚书令. 唐代后期,尚书省已有名无实. 宋 北宋初,形式上还保留尚书省的组织系统,但权力既不归属,郎官又不治事,权借此以寄禄秩,别无差遣,尚书省的制度名存实亡. 辽、金、元 辽、金有尚书省,与宋制略同.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 明、清 明代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尚书省遂废除.清制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