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风雪夜归人’这副画面如何用文字描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11:48:26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风雪夜归人’这副画面如何用文字描述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风雪夜归人’这副画面如何用文字描述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风雪夜归人’这副画面如何用文字描述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风雪夜归人’这副画面如何用文字描述
北方,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于夜幕降临的时候,踏着轻盈的舞步,纷纷扬扬地飘落了下来.路上稀少的行人,都是步履匆匆地行走着,在洁白的雪地上,留下了一串串很深的痕迹.
踏着飞雪回到家中,寂寂地守着这渐黑的窗儿,正欲投寄到远处的牵挂和思念,便如飞雪一样,在夜幕降临时疯狂飘降.望着窗外飘飘洒洒的落雪,独伫于寂静的室内,我想起了刘长卿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诗来.
空荡荡的房间里,我一个人守着一盏桔黄色的灯光,站在宽大的窗户前,望着窗外的飞雪,在等着你的归来.抬眼望望雪夜的天空,是那么寂静.再看看朦胧的远山和清晰的近路,纷飞的白雪已经铺天盖地般把整个世界装点成一片银色.夜静了,已没有了白日喧嚣的人声鼎沸,也没有了懒洋洋的阳光下那来往的步履匆匆,只余下了飘舞的雪花,在恣意地堆砌和漫涨.
北方的雪,来的时候总是乘风驭云,劲舞飞旋.那张力十足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样子,总在寒冷的冬天,笼罩在北方的天空之上.完全没有了南方“断桥残雪”那冬日雪霁,冰雪消融的诗意景致了.可是,不管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风雪夜盼归人,还是“独钓寒江雪”的孤傲,或者是“未若柳絮空中舞”的清冷,雪总是孤独者最好的伴侣.
飘雪的夜,翩翩雪花,万千情结,每一瓣雪花都载着无限的牵挂与无尽的思念.我在想着尚未归来的你,此时是否已踏上了回家的行程?飘雪的夜,没有星星的眼眸湿润,也觅到一丝睡意的来临.只有我伴着洁白的飞雪和柔和的灯光,轻吟着“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诗句,在等待着疲惫而渴盼的旅人归来!
打开气窗的窗口,把手伸出窗外,接一片如银的雪花,它顷刻间便在我温暖的掌心中融化.再接一片,细细地看着它,晶莹剔透、美仑美奂,恰似上帝在冬季里精心培育出来的芬芳、银色的花瓣.它柔柔地溶入我的眼睛,化作牵挂,化作思念,化作亲情,化作对雪夜未归人的翘首期盼……
关上窗子,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看着飘雪中赶路人们那深深浅浅的足迹,了望着许多亮着灯光的窗口.在“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诗句中,我的思绪已跨越了年轮里积累的层层迭迭,眼前突然看见了那千年的歌者,在夜色茫茫风雪飘舞中,拨亮着她守候的窗前的那盏灯,照着归人必经的回归路.
岁月无声,大雪无痕,迎送了多少个黄昏与清晨?行过了多少个万水千山的旅程?家,就在你前方不远的灯火阑珊处.灯火阑珊处的这一缕永远亮着的灯光,是爱在向你召唤.那是家园,是甜梦,是避风港,是归宿,是永远是点燃你生命旅途的那盏灯……
坐在灯下,于雪夜中等待着你的归来.此刻,再吟起“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时,感觉到这就是家的温情与温馨.这温情与温馨,就在这静静的等待中.再望窗外,不知何时,雪舞的有些疲倦了,渐渐放慢了优美的舞步.一轮朦胧的弯月随着雪影,映入我的眼帘,洒在灯光暗淡的房间里,照射在我那热了又凉的晚餐的餐桌上,也侵入了期盼你雪夜早些归来的牵挂之心.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飘雪夜晚,有一盏温暖的灯,静静守候着,雪夜的归人.静静的,等着你.两盏浓茶,一杯淡酒,热了又凉……

【作者】
刘长卿
【原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译文】
暮色降山苍茫愈觉...

全部展开

【作者】
刘长卿
【原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译文】
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
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
风雪夜来了我这个投宿的人
【简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诗写到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没有多费笔墨去说明倾听这些声音、构想这幅画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都不言自见,可想而知了。
【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780),中唐前期的重要诗人,工五言,描写个人生活和自然风景的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诗的风格以工整清丽出名。
【鉴赏】
这是诗中有画,画中见情的四句诗。叙写诗人在一个风雪的冬日远游芙蓉山夜间投宿到一户贫农家的情景。前两句寥寥数语,点明了时间是冬日的傍晚,地点是苍山的脚下,而且通过房屋的“贫”与天气的“寒”相互映照,生动刻画了这户人家的清贫境况。后两句转而叙写自己冒着风雪前来叩门求宿,引得狗叫起来。全诗简练含蓄,写到此处悄然而止,没有再进一步交待主人开门、自己进屋以后的种种场面,而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回味。
此诗为刘长卿山水诗的名篇。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暮雪中的山村图景,直叙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见闻,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开篇即是一组静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空旷的山野中惟有一座茅屋立于风雪之中。诗人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顿时带来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一幅淡雅的雪夜客至图。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