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吃人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0:02:23
儒家思想吃人吗?

儒家思想吃人吗?
儒家思想吃人吗?

儒家思想吃人吗?
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意思是说忍心那样做事的人,还有什么事不忍心做呢?所以忍心就是狠心,是狠到让人发麻的一颗心.忍心的事历史上还是有的.一、乐羊尝羹 乐羊是战国时代的一位将军.最初他曾为中山国服务,后来叛逃到魏国.他有一个儿子,也作将军.在他叛逃魏国之后,他的儿子仍然为中山国服务.逃亡在魏国的乐羊就投靠在一个叫做翟黄的人的门下.当时,魏国的国君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魏文侯,他想攻打中山国,正愁没有一个领兵打仗的人.翟黄就将乐羊推了出去.公元前408年,乐羊受命于魏文侯,领兵去攻打自己的故国,战事的进展非常顺利.但是最后,没有办法的中山国将乐羊的儿子抓了起来,威胁说,如果不撤兵就杀了他.乐羊当然不能撤兵,为了防止魏人对他的怀疑,他还表现的还要狠一点.中山国就把他的儿子煮成了肉羹,派人去送给他吃.结果乐羊不仅没有悲凄,而且还喝下去整整一杯.这样做当然有向魏文侯表忠心的成分,但是他居然能够喝的下,喝的那样坦然也着实让人吃惊.魏文侯专门就此事咨询一位名叫睹师赞的人,结果睹师赞说:“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见《战国策》)魏文侯深以为然.所以在打下了中山国之后,魏文侯重赏了乐羊的军功,但是从此再也没有起用过他. 乐羊的做法的确是太过分了.杀死他儿子的人当然不是他.为了忠于魏国,他做出不受中山国人威胁的决定也可以理解.但是当肉羹送来的时候,哭也正常,怒也正常,吃肉羹而且咽得下这就太不正常了.他被魏文侯冷落不是太应该了吗?不过,比乐羊还狠心的人仍然有.二、邓攸缚树 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市)人,是晋朝时候一个能干的官吏.他不幸赶上永嘉之乱,也就是西晋与东晋交替的混乱时期.永嘉之乱时,邓攸与自己的家人都做了石勒的俘虏.公元前312年,在石勒由南方向北方退却途中渡过泗水的时候,邓攸乘机逃跑了.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在逃亡的路上,邓攸的牛和车又被强盗抢了去.当时跟着邓攸一起逃跑的家人有邓攸的妻子、弟媳,还有两个小男孩,其中一个小男孩是他自己的亲生儿子,另一个则是他早逝的弟弟的儿子.邓攸于是与自己的妻子商量,他说,我们带着两个孩子走,很困难,恐怕被追兵追上,只能丢掉一个,可是丢掉弟弟的儿子,那我们就太对不起他了,他早已长眠地下,不会再有儿子了,可是我们不同,我们身体还好啊,儿子还可以再生,我们就丢掉我们的儿子吧.邓攸的妻子无奈,只得含着眼泪同意了自己丈夫的计划.于是夫妻二人在一个早晨抛弃了自己的亲生儿子逃走.没想到在晚上,他们亲生的儿子又追了上来.从这一点上来说,被抛弃的小男孩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生愿望,也有一定的逃亡能力.在继续出发之前,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再也不会追上来,邓攸干脆将他绑在了树上.邓攸后来成功地逃脱了,他又当了大官.可是他的儿子,那个被绑在树上的小男孩,那个在哭喊声中看着自己的父母狠心远去的小男孩,他的命运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在那个盗匪交织的荒郊,他要么被盗匪杀死,要么被活活饿死,要么被野狼咬死,总之那都是一幕痛断肝肠的人间惨剧. 后来,邓攸努力地生儿子,他的妻子却再也没有怀过孕.为此,他还娶过妾,可是妾也没有生育.不仅如此,在他深入了解妾的家世之后,他的爱妾竟然是他逃难的外甥女.这件事让他相当郁闷,从此也不再纳妾.就这样,他终于彻底地没有了儿子.当时有很多人称赞他,认为他绝后是因为保全他自己弟弟的儿子,尽到了兄长之义,老天不长眼啊,竟然让这样的人绝了后.正如《晋书·良吏传》的记载:“时人义而哀之,为之语曰:‘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 今天有人认为邓攸弃子存侄的义气是封建礼教吃人的一个典型事例,他被收入《良吏传》是儒家宣扬封建礼教的结果.这样的看法对儒家思想是一种误解,对《晋书·良吏传》也没有认真地看.《晋书·良吏传》在其序言中说“今采其政绩可称者,以为《良吏传》.”所以,邓攸入选《良吏传》的原因是他有政绩,而不是因为他对弟弟的义气.他弃子的做法与正统儒家的伦理观完全不符,真正的儒家思想不会推崇他的行为.实际上,在《晋书·良吏传》的后面,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史臣评论:“攸弃子存侄,以义断恩,若力所不能,自可割情忍痛,何至预加徽纆,绝其奔走者乎!斯岂慈父仁人之所用心也?卒以绝嗣,宜哉!勿谓天道无知,此乃有知矣.”意思就是说,如果邓攸真的无力保存二个孩子,那么舍弃亲生也说的过去,可是也用不着将儿子绑在树上啊,不绑在树上,那个孩子自己还可以奔跑,绑在树上,那不就和亲手杀死儿子没什么区别吗?这哪里是慈父仁人所能忍心做的呢?他无后,正是因为天道有知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邓攸比乐羊要狠,乐羊的儿子是敌人杀的,而邓攸邓伯道的儿子几乎就是自己杀的.不过,比邓攸还狠心的人仍然有.三、郭巨埋儿 听人讲《二十四孝》知道了一个名字,叫郭巨.郭巨是东汉人,他家里很穷,却上有老母,下有三岁的娇儿.郭巨的母亲非常爱惜自己的小孙子,有饭自己也不吃饱,把剩下的都留给这个小孩.于是郭巨就对自己的妻子说:“我们太穷了,由于有这个小孩,母亲常常吃不饱,我们不如埋掉他,儿子将来还可以生,但母亲饿坏了,就无法弥补了.”郭巨的妻子也不敢违抗自己的丈夫.夫妻二人就开始挖坑,没想到居然挖出一罐金子,上面还写着字:“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于是乎皆大欢喜,小孩也没死,郭家也不再穷.这个孝子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还有人作了这样一首诗:“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批驳儒家的人经常拿这个故事说事,认为儒家思想吃人.笔者原以为这个故事出于《孝经》,所以许多年,不敢看《孝经》,觉得这部经不合人伦大义,绝非孔孟原有之论.后来,终于一看,才知道自己太可笑了,因为其中根本就没有这个故事,这才知道,《孝经》与二十四孝原来是两码事. 《二十四孝》是元代陋儒郭居敬所编的一个通俗读物,教育大家要尊崇孝道的.老实说,许多故事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不过有一些就不能为现代人所认同,其实,也不能为真正的儒家思想所认同,郭巨埋儿就是典型的一例. 郭巨的心比上面讲的邓攸还要狠,邓攸弃子缚树,还是由于五胡乱华的动乱情况,而郭巨只是在平常的生活里,由于食少就要杀掉自己的儿子.这不是真正的孝道,试想,如果郭巨的真的埋了自己的儿子,喜爱自己孙儿的老太太还有心情活在世上吗?孝与慈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世界上哪里有杀子成孝的道理呢? 清朝的时候,有个著名的诗坛领袖叫做袁枚.偶读他的《随园诗话》,笔者发现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袁枚的姑母曾嫁给沈氏,她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守了寡,从此没有再嫁.这是一位了解不起的女性,通文史、能作诗、有见识.袁枚的姑母最不喜欢的古人就是郭巨,她充满感情地写了一首诗来谴责郭巨.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孝子虚传郭巨名,承欢不辨重和轻.无端枉杀娇儿命,有食徒伤老母情.伯道沉宗因缚树,乐羊罢相为尝羹.忍心自古遭严谴,天赐黄金事不平.”大意是说,古来所传说的那个所谓的孝子郭巨不过是担了一点虚名,他对母亲的孝顺连轻重是非都分不清楚.他毫无道理地想杀害自己的娇儿,虽然这样可以省下粮食,但却会使老母亲从此不会开心快乐.如此做事的人,他们的心真狠啊.那个邓攸邓伯道曾经没有后人,因为他残忍地把自己的儿子绑在树上抛弃,而乐羊再也没有得到君主的任用,因为他曾经残忍地喝掉自己儿子煮成的肉羹.这两个例子都说明,这种残忍的行为从古到今都会遭到天谴,而郭巨却能从地下挖出黄金,这样的事,善良的仁人决不会感到公平. 无论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论理的角度,这首诗都写得非常棒,因为它发自善良的真情.袁枚秉承自己姑母的观点,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郭巨埋儿论》.笔者藏书有限,未尝读到这篇文章,但是有感于袁家姑母的真知灼见,所以把乐羊、邓攸,以及郭巨的事情分列于上,也许于人间正义会有一些益处吧.(阿杕原创) 本博精品博文推荐:趣话种猪与太监制度的起源大学生向课桌上扔垃圾是谁的失败? 秦始皇统一之年发生的海市蜃楼夺命陷阱:女大学生家教竟遇恶魔 商鞅为何文革结束前后皆得荣宠?车裂不可能是“五马分尸” 大思想家荀子如何评论三种“人妖”?刘邦用什么极端手段表达对儒人的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