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从反面去分析《窦娥冤》中窦天章的人物形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2:09:38
怎样从反面去分析《窦娥冤》中窦天章的人物形象

怎样从反面去分析《窦娥冤》中窦天章的人物形象
怎样从反面去分析《窦娥冤》中窦天章的人物形象

怎样从反面去分析《窦娥冤》中窦天章的人物形象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悲剧代表作.从古到今已有无数的人赏析过,但是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欣赏价值.他的悲剧创作酣畅淋漓地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在关汉卿的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有让人相信的理由的.\x0d下面先说说该剧中的悲剧主角——窦娥:《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经历过许多灾难的窦娥,本来很珍惜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她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孝顺有加,也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如果生活没有波澜,她会恪守孝道与妇道,做一个贤孝的媳妇的.但蔡氏被张驴儿父子救出后,竟半推半就的应承了张氏父子横蛮无理的“入赘”要求.于是,摆在窦娥面前的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要么惟婆婆的意志是从,改嫁张驴儿;要么不依从婆婆,更不屈服于张驴儿的淫威.窦娥选择了后者.这一来,她首先和自己的婆婆发生冲突.她谴责婆婆“怕没的贞心儿自守”,“你岂不知羞”,当面顶撞,据理力争.而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窦娥没有惊慌失措,她镇静、坚定,决不示弱,以蔑视鄙弃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在这里,她的抗争,不仅仅是恪守妇道,更是一种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行动.尤其是当张驴儿借张老头暴死事件作为霸占窦娥的筹码时,她相信,官府不会容许这灭绝人性的衣冠禽兽的胡作非为,所以,她要与张驴儿“官了”,以为官吏会主持公道,会维护她的清白与名声.然而窦娥没有想到,她所处的生存空间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她所寄与希望的官府,竟是一团漆黑.楚州太守桃杌残民以逞,滥用酷刑,将无辜的窦娥打得“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为了使蔡婆婆免受毒打,窦娥忍受着剧痛、屈辱和不公,不得不含冤招认,无辜受罪.\x0d窦娥是这样的一个感天动地的悲剧形象,让人看了心中不免悲由心生,但是其悲剧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们重点来探讨一下它们:\x0d(一)政治因素,是造成窦娥的悲苦身世的根本原因.在元代,社会秩序失范,官吏贪墨,阶级冲突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冤狱重重,悲剧屡屡发生.《窦娥冤》剧情的形成,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像张驴儿这类无恶不作、横行乡里的社会渣滓,其无法无天的罪恶图谋,竟然有官吏为之撑腰,衙门成了罪犯逍遥法外的场所.还有她父亲窦天章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不惜把七岁的女儿以四十两银子卖给蔡婆当童养媳.且不说这个贫秀才自身的动机是“汉廷一日承恩召,不说当垆说子虚”,想借科举改变自身的困顿境遇;在他一意赴考、灭绝亲情的背后,反映历代封建王朝收纳人才、笼络人心的政策.一方面科考可以使天下志士蔽于文章精神无用武之地,不起异端之恩;另一方面朝廷也的确想从读书人中发现和培植帮手和奴才,形成新的政治力量.\x0d(二)经济因素,是逼成窦娥冤情的直接原因.如果说政治因素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封建王朝的普遍一致性,那么关汉卿《窦娥冤》中所揭示的经济因素,则更多地反映了元代经济的特殊性.窦秀才所以要向蔡婆借二十两银子是因为“一贫如洗”.赛卢医所以要杀害蔡婆,也是因为借她的高利贷无法偿还,于是起了杀人了帐的决心.后来张驴儿毒杀了父亲,反要窦娥承担罪责,告到官中.楚州太守所以要杀死窦娥,又是出于“凡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和“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的要金银”的判案信条.金钱的利害关系,酿成了悲剧情境的底蕴.在这种形式下,窦娥想申请事实以求公正的想法只是泡影,她已经被金钱逼到了必死无疑的境地.这里展示的经济状况,实际上反映了元朝统治者的用马蹄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同时带来的城乡经济凋敝、高利贷风行的历史情况,反映了元代所谓“羊羔儿息”利滚利所带来的罪恶和暴力.\x0d(三)人格因素,是酿成窦娥奇冤的具体原因.剧中对张驴儿父子、楚州太乃至窦秀才和蔡婆的描写,都反映了元代的黑暗统治对不同阶层的人格扭曲、变形和物化.是非不分、美丑混淆,不同程度地反射都各色人等身上.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阶级矛盾,在关剧中都得到了形象的反映.但在《窦娥冤》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在元代经济基础薄弱、上层建筑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突出的情形下,所带来的社会性整人格心理的扭曲、变形乃至堕落.这里除了窦娥是一块洁净的白玉,所有的出场都自觉不自觉地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窦娥冤苦的酿就.窦娥的悲哀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尽管她自小就“长得可喜,长得可爱”,像朵含苞的莲花,甚至连满身铜臭味\x0d蔡婆都欣赏她的美,有心把她抵押过来当童养媳.张驴儿父子乘人之危,强占窦家,威逼蔡婆与其父子成婚;张驴儿企图药死蔡婆,反而毒死父亲,嫁祸与窦娥;楚州太守的昏官判案,屈打成招,以上都是明摆着的容易辨认的流氓行径和黑暗吏治.窦娥本来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人间的不公,更使她怀疑天理的存在.她被刽子手捆绑得不能动弹,满腔的怒火和怨气,喷薄而出,她骂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并且发出三桩奇异的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她声明:“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堪堪青天.”(第三折[耍孩儿]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 还有窦娥灵魂深处有着一颗散发着人类朴素之爱的心,让人陶醉,又让人振奋,真切地关怀,体贴和自己相依为命的婆婆,又是如此刻骨铭心地怀恋着自己早逝的丈夫,用自己的一切来表达着这种爱,为丈夫的守节是表达着这种爱,为婆婆的孝敬与尊重是表达着这种爱.爱对平生坎坷的窦娥就是一切,她可以没有任何其他东西,甚至生命,但她不能没有啊.她可以不折服于大棒——桃杌的淫威,却不能不折服于对婆婆的爱,为了爱,她视死如归.\x0d造成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它们也是从关汉卿的所用的悲剧风格中体现出来的.\x0d现在我们来看《窦娥冤》的悲剧风格是从那些方面来具体实现的.\x0d(一)是悲剧冲突的大起大落,悲剧气势的大开大合,悲剧情势的大落大转.在正反两方面力量的较量中,以张驴儿为代表的反面势力,从不同方面联系起来,共同置窦娥于死地,似乎带有势不容转的气焰.愁云惨雾,起于窦娥心中,弥漫于公堂之上,似乎浓重到难以化开的地步.然而顷刻之间,天地生怒,誓愿显验,窦娥作为复仇女神,指挥着幽明二界的力量,“哭哭啼啼守住望乡台.急煎煎把仇人等待”,一意复仇,决不放松,“雾锁云埋”之中,反而“撺掇的鬼魂快”这使人看到,窦娥之死只是形式上的,窦娥的精神与冤屈则是不可埋没的.由于窦娥复仇的主动性和坚决性,才能感根本上逆转了悲剧情势,化开了悲剧气势,最终在一种强悍的力度中现象了悲剧冲突.\x0d(二)是悲剧人物从哀愁、隐忍,到含冤爆发,彻底的性格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悲哀与悲壮两种美学风格的相互依存和最终趋势,这种趋势又是张驴儿、蔡婆等各色人物参与酿成的.\x0d(三)是悲剧结构的严整平衡,悲剧强度的贯穿到底.结构是人物性格在冲突中赖以实现的外在形式,它不仅表现为《窦娥冤》中四折一楔子的套数划分,也不仅体现在人物上下的场面调度和曲白相生的安排,它还要反映出从酿冤到复仇的意蕴,并加以有节奏的铺张,有意识的呈现.楔子传达了主要人物的身世.第一折中蔡婆的逼债,激起了赛驴医的杀人灭口,这是蔡婆作为高利贷者所隐藏着的危机的发露.张驴儿父子的出现,救下了蔡婆性命,但马上又埋下更深刻、更恶毒的危机.第二折中窦娥买了羊肚儿汤准备孝顺蔡婆,不曾想张驴儿乘机下毒药.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却不料蔡婆为体恤张父,把肉汤先让给了他,结果反而致使张驴儿毒死了父亲.第三折中誓愿的实现,第四折中张驴儿赖罪时,窦娥的当场对证,都体现出结构情节上的一波三折,奇峰迭生.而悲剧也从中透露了出来.\x0d(四)是悲剧曲白从哀感到悲怆激越的转化.戏剧的曲白,既是人物心理的外化,又是戏剧发展过程中主要手段.单就曲文来说,《窦娥冤》全剧共有四十一支曲.除了楔子中一曲是窦天章所唱外,四十支曲皆出于窦娥之口.元曲这种一人主唱的形式,固然极大地束缚了剧情发展的自由度.一人主唱实际上是以窦娥的眼光来透视整个事态的发展,窦娥的悲愁愤懑和好恶评价都比较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因而特别能左右并影响观众.第一折曲中,窦娥既唱出了年少独守空房的忧愁,又透露出了对蔡婆引狼入室、欲成好事的规劝和嘲弄.第二折中窦娥既表白张父被药死与自家婆媳并无干系,又哭诉了酷刑的暴虐,表明了以死救蔡婆的意志.第三折曲是指天骂地的檄文,是透视人间的悲歌.第四折曲则是对复堪冤狱获得胜利的戏剧行动的直接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