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根本原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0:22:38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根本原因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根本原因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根本原因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在温饱不足状态,农村还有2.5亿贫困人口.经过3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拥有的财富迅速增加.改革开放的3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历史性跨越的30年.
  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作为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就业人数的同步甚至更快增长,是确保新增财富让大多数人共享的关键.30年来,党和政府对就业问题的重视始终如一.进入新时期,根据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现实,提出了积极的就业政策方针,出台了系统配套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就业矛盾大为缓解.2007年就业人员达76990万人,比1978年增加36838万人,年平均增加1270万人.30年来累计创造并实现就业岗位3.7亿个,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在稳定状态.与此同时,实现了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3倍,年均增长7.1%.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7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7.3万亿元,比1978年底的211亿元增加818.3倍,人均由21.9元增加到13058元,年均增加449.5元.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由无到有,上升到2007年的2.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改善.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84元增加到2007年的708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7.2倍,年均实际增长7.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9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4倍,年均分别增长6.3%和5.9%.反映居民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由57.5%下降到36.3%,农村居民家庭由67.7%下降到43.1%.从耐用消费品看,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话等在城镇地区逐步普及,汽车、家用电脑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农村居民彩色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摩托车等普及率也不断提高.电话普及率由1990年末的1.1部/百人提高到2007年末的69.5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迅速上升,达到41.6部/百人.城乡居民的居住面积在不断增加.2006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1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20.4平方米;2007年底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6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23.5平方米.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构筑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居民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是党和政府30年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之一.30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效果.在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盖面不断扩大.2007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137万人,比1989年增加14397万人,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020万人、11645万人、12173万人和7775万人,比1994年分别增加17620万人、3677万人、10351万人和6859万人.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医疗改革试点也在加快推进.截至2006年底,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万人.2007年,244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7.3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6.2%.低保等制度的实施使得低收入居民生活得到保障.2007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86万人.2007年2272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3566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