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重大新闻三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12:10:29
春节期间重大新闻三则

春节期间重大新闻三则
春节期间重大新闻三则

春节期间重大新闻三则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各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春节扫尘的由来
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人们喷刷房子、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古称“扫年”.
扫尘习俗起源于尧舜时代,从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中演变而来.到了唐宋时期,“扫年”之风盛行.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至今民间流行着“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谚语.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则传说,扫尘习俗是因通州(今南通)佃农为迎接玉帝的年粮而来.早先,这里的佃农一年忙到头,除纳粮交租外,所剩无几.他们祈求灶王爷在腊月二十四日上天奉本时多说好话,以便玉帝开恩,从天仓拨点恩赐,在除夕前降下年粮——米雪,让他们饱饱地吃顿团圆饭.为了迎接玉帝的恩赐,佃农们每年都在腊月二十八日前,将宅院里外打扫得清清爽爽,以迎接天赐年粮,这样年复一年,春节扫尘的民族风俗一代代延续流传下来.
春节守岁的由来
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饺子. 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拜年的由来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
春节放爆竹的由来
放爆竹是我国人民春节时借以助兴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汉魏时期,南北朝风俗书《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据说古时,住在山区的人,常得寒热病(可能是今天的疟疾).当时被认为是恶鬼作怪,于是为了一年平安无事,便在农历元旦时就用火燃烧竹子,发出巨大响声,把山鬼驱走,因最初的爆仗是烧竹子,故称“爆竹”.唐朝称“爆竿”.后亦称“爆仗”.火药发明后,爆竹采用硫磺做火药,外面裹有厚纸,并插上引线,用火燃放引线后,体积骤然扩大,结果把外面厚纸炸开,因而发出巨响.约在此时,放爆竹在消灾去邪的同时,亦有了庆祝之意.现放爆竹只有象征欢乐的意思了.
春节贴春联的由来
每逢春节,我国民间家家要贴春联.
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
贴门神的由来
以前,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买张门神贴在门上,一是表示吉庆,二是为了“避邪驱魔”.
关于门神的来历,战国时代的一部著作里有这样一个神话记载,东海度朔山中,有一棵盘曲3000 里的巨大的桃树,其枝伸向东北方的鬼门,所有的鬼怪来往皆从此出入.树下有二神,一名神荼,一名郁櫑,专门监视鬼的行为,发现哪个鬼胡作非为,便用草绳捆起来喂老虎吃.于是,人们就在两块桃板上,画上神荼和郁櫑的像.置以门侧,以御百鬼骚扰.这是传说中最早出现的门神形象.
经过历代演变,门神的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唐代的门神已不是神荼、郁櫑,而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敬德.相传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因恶梦而生病,半夜三更时分,常听到鬼叫.这事被大臣们知道后,就推荐开国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全副披挂,在门外彻夜守卫.没出几夜,太宗的病果然好了.尔后,他就命画工画了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像,贴在门上,借以镇邪避祟.这个作法,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后来,门神又不断增加了新的内容.人们把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像(也有其他圣贤的像)贴在前门迎客,把传说中的捉鬼能手钟馗的画像悬于后门上赶鬼,自以为前后把得紧,野鬼钻不进了.
除夕不杀鸡的由来
旧时,在浙江舟山过年不许杀鸡,这就很奇怪了.因为在过年这样的喜庆日子里,中国人都要大摆筵席,而筵席上往往离不开鸡.为什么舟山会流传下这么一个习俗呢?
据说明朝未年,鲁王逃到了舟山,辅佐鲁王的是舟山人张名振.张名振是东海抗清名将,屡次击败清军.1651 年的除夕,清兵趁张名振率兵远出作战之机突袭定海城,清军逢人便杀,他们相约,一直杀到鸡叫为止.他们杀了舟山百姓1.8 万人,最后只剩下六户人家六个姓.当清军杀到刘家岙时,忽然听到了公鸡的叫声便停止了杀人.正是由于这一声鸡叫,才救了舟山的这最后六户人家,舟山人才得以繁衍下来.从此,为了纪念公鸡的恩德,舟山除夕不杀鸡的风俗就流传下来.
过年吃年糕的由来
过年吃年糕的习俗,据传从周代开始,已有3000 多年的历史.由于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所以后世过年吃年糕,就含有祝贺五谷丰登的意思了.吃年糕还有取“年高”长寿之意.在江浙一带,至今流传着一则年糕的故事.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刎而死.传说伍子胥死前嘱咐亲信:“我死之后,如果国家有难,民众缺粮,你们到象门城墙挖地三尺,可以得到食粮.”伍子胥死后,越王勾践闻知,认为吴国失去主将,就进攻吴国雪耻.夫差连吃败伏,京城被困,城中粮尽援绝,军民纷纷饿死.这时,伍子胥的亲信按他生前嘱咐,去象门挖地三尺,果然挖到可以充饥的 “城砖”.原来这是当年伍子胥暗地设下的“屯粮防急”之计,他在象门一带用的城砖,全部是用江米粉蒸制后压成的,这类江米砖十分坚韧,既可以作砖砌墙,必要时又可充饥.从此以后,每逢过年,当地家家户户都要蒸制象城砖样的江米年糕,以奉祀伍子胥的功绩.因为是在过年时制作的食品,就把它叫作年糕,沿袭至今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SAY:过春节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压岁钱啦!民间传说,孩子们可用压岁钱抵制
春节舞龙
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 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他们就会舞起狮子,耍起龙灯,呈现出一片浓浓的东方气概.
SAY :只可惜现在很少有地方还拥有舞龙这么好的风俗了~~
倒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吃年糕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咬春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