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2:25:55
猝死

猝死
猝死

猝死
猝死(sudden death / sudden and unexpected death):指平时
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
其特点有三,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发生猝死的几种原因:
1.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可以迅速出现休克、昏迷,以致猝死.
2.脑出血 高血压病患者易患脑出血,出血积存在颅内,无法排出,压迫脑组织而致猝死.
3.肺栓塞 瘀血形成血栓,栓塞在肺动脉而猝死.
4.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暴饮暴食、酗酒是发病原因.造成胰脏出血坏死,外溢,发生自体消化所致.
5.哮喘 哮喘病人在某些刺激物的侵袭下,突发呼吸道强力收缩,进而不幸丧命.
6.过敏 青霉素、普鲁卡因易引起药物过敏.造成病人过敏性休克死亡.
7.猝死症候群 此病多见于年轻人(17~40岁),死前各项检查均正常.原因可能与钠离子通道代谢异常有关.
8.葡萄球菌性暴发性紫癜 临床表现为在呼吸道感染康复过程中,突然发生病情恶化,病人多死于中毒性休克.
9.毒品,某些药品过量,也易造成猝死.
猝死
时间:2007-2-24 1:20:22
猝死
sudden death
自然发生的、意外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对猝死的急救称为心肺复苏.猝死病因有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前者最常见,特别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为多见,少见有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药物、电解质紊乱等所致长Q-T综合征,主动脉夹层、低血钾、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及主动脉瓣病变、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 主要是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可依次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①心音消失;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若伴抽搐,称之为阿斯综合征,发作可自限,数秒或1~2分钟可恢复,持续时间长可致死;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⑤昏迷;⑥瞳孔散大.判断心跳骤停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心源性猝死病人的心电图表现有3种类型:室颤、窦性静止及心脏电机械分离.
心肺复苏 一旦心跳骤停就应当机立断、分秒必争、就地进行复苏抢救.因为心跳停止超过4~6分钟常引起不可逆的脑损伤或死亡.在抢救的同时还需弄清病因,以便得到正确的治疗.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是气道通畅、人工呼吸、人工循环.首先应使气道通畅,必须将患者放置在硬的平板上,取仰卧位,撤出枕头及垫在头部的衣物等,救护者双手将患者头部后仰,托住下颌关节,清除口腔异物,使由鼻孔经咽喉部至气管的气道保持通畅,使猝死时松弛的舌根不至于后倾堵塞气道 ;人工呼吸的目的是猝死后立即维持呼吸功能,以保证机体主要器官特别是大脑的有氧代谢,保护呼吸中枢的功能,防止脑水肿,简单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即救护者深吸气后将气吹入 病人口中(一手捏紧患者鼻孔),以20次/分进行,也可用简易面罩呼吸器(507)接氧气后加压给氧,如复苏无效,则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插管后可接人工呼吸器或呼吸机,以及时有效给氧消除或减轻因缺氧所致的脑损害;人工循环主要内容为胸外心脏按压、直流电除颤、静脉或心腔内注射药物 3 方面.胸外心脏按压方法要正确,两手掌重叠置于病人胸骨下部,以保持主要按压力放在胸骨上,减少肋骨骨折的发生,按压时肘伸直,压力需足够大,压低胸骨3~5厘米,然后突然放松,以60~70次/分的速率按压,连续按压不间断.由于胸外按压使胸廓变化,胸腔内压改变,使胸腔内外动静脉压力发生压差,从而使循环恢复.按压有效的指征是:①
触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② 血压:收缩压在7999.32帕左右;③散大的瞳孔开始缩小.按压时常见的并发症是肋骨骨折、心包积血、血气胸等.凡有室颤者应立即电除颤,因考虑到90%猝死患者是室颤,故不一定非有心电图证实,可进行盲目除颤,电极板分别放在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和心尖部,紧贴胸壁,用200~300瓦除颤,不成功可多次进行.药物注射,目前从气管内滴入肾上腺素或静脉内注射肾上腺素、阿托品,并给以适量的碳酸氢钠,这样可起到心脏内直接注射作用
,又不影响心脏按压措施进行.心内注射只于静脉输液或气管插管之前采用.根据心律失常性质的不同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心肺复苏成功后可继发心脑肾的损害,发生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因此在治疗原发病同时,应维持有效的循环呼吸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等.防止脑水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处理的关键.

突然死亡,心脏病之类的

突然死亡,一般指突发的疾病

猝死
猝死(sudden death / sudden and unexpected death):指平时
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
其...

全部展开

猝死
猝死(sudden death / sudden and unexpected death):指平时
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
其特点有三,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发生猝死的几种原因:
1.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可以迅速出现休克、昏迷,以致猝死。
2.脑出血 高血压病患者易患脑出血,出血积存在颅内,无法排出,压迫脑组织而致猝死。
3.肺栓塞 瘀血形成血栓,栓塞在肺动脉而猝死。
4.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暴饮暴食、酗酒是发病原因。造成胰脏出血坏死,外溢,发生自体消化所致。
5.哮喘 哮喘病人在某些刺激物的侵袭下,突发呼吸道强力收缩,进而不幸丧命。
6.过敏 青霉素、普鲁卡因易引起药物过敏。造成病人过敏性休克死亡.
7.猝死症候群 此病多见于年轻人(17~40岁),死前各项检查均正常。原因可能与钠离子通道代谢异常有关。
8.葡萄球菌性暴发性紫癜 临床表现为在呼吸道感染康复过程中,突然发生病情恶化,病人多死于中毒性休克。
9.毒品,某些药品过量,也易造成猝死.
猝死
时间:2007-2-24 1:20:22
猝死
sudden death
自然发生的、意外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对猝死的急救称为心肺复苏。猝死病因有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前者最常见,特别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为多见,少见有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药物、电解质紊乱等所致长Q-T综合征,主动脉夹层、低血钾、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及主动脉瓣病变、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 主要是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可依次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①心音消失;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若伴抽搐,称之为阿斯综合征,发作可自限,数秒或1~2分钟可恢复,持续时间长可致死;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⑤昏迷;⑥瞳孔散大。判断心跳骤停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心源性猝死病人的心电图表现有3种类型:室颤、窦性静止及心脏电机械分离。
心肺复苏 一旦心跳骤停就应当机立断、分秒必争、就地进行复苏抢救。因为心跳停止超过4~6分钟常引起不可逆的脑损伤或死亡。在抢救的同时还需弄清病因,以便得到正确的治疗。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是气道通畅、人工呼吸、人工循环。首先应使气道通畅,必须将患者放置在硬的平板上,取仰卧位,撤出枕头及垫在头部的衣物等,救护者双手将患者头部后仰,托住下颌关节,清除口腔异物,使由鼻孔经咽喉部至气管的气道保持通畅,使猝死时松弛的舌根不至于后倾堵塞气道 ;人工呼吸的目的是猝死后立即维持呼吸功能,以保证机体主要器官特别是大脑的有氧代谢,保护呼吸中枢的功能,防止脑水肿,简单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即救护者深吸气后将气吹入 病人口中(一手捏紧患者鼻孔),以20次/分进行,也可用简易面罩呼吸器(507)接氧气后加压给氧,如复苏无效,则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插管后可接人工呼吸器或呼吸机,以及时有效给氧消除或减轻因缺氧所致的脑损害;人工循环主要内容为胸外心脏按压、直流电除颤、静脉或心腔内注射药物 3 方面。胸外心脏按压方法要正确,两手掌重叠置于病人胸骨下部,以保持主要按压力放在胸骨上,减少肋骨骨折的发生,按压时肘伸直,压力需足够大,压低胸骨3~5厘米,然后突然放松,以60~70次/分的速率按压,连续按压不间断。由于胸外按压使胸廓变化,胸腔内压改变,使胸腔内外动静脉压力发生压差,从而使循环恢复。按压有效的指征是:①
触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② 血压:收缩压在7999.32帕左右;③散大的瞳孔开始缩小。按压时常见的并发症是肋骨骨折、心包积血、血气胸等。凡有室颤者应立即电除颤,因考虑到90%猝死患者是室颤,故不一定非有心电图证实,可进行盲目除颤,电极板分别放在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和心尖部,紧贴胸壁,用200~300瓦除颤,不成功可多次进行。药物注射,目前从气管内滴入肾上腺素或静脉内注射肾上腺素、阿托品,并给以适量的碳酸氢钠,这样可起到心脏内直接注射作用
,又不影响心脏按压措施进行。心内注射只于静脉输液或气管插管之前采用。根据心律失常性质的不同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心肺复苏成功后可继发心脑肾的损害,发生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因此在治疗原发病同时,应维持有效的循环呼吸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等。防止脑水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处理的关键。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