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君主不能接受孟子宣扬的“王道”主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16:17:41
为什么君主不能接受孟子宣扬的“王道”主张?

为什么君主不能接受孟子宣扬的“王道”主张?
为什么君主不能接受孟子宣扬的“王道”主张?

为什么君主不能接受孟子宣扬的“王道”主张?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在孟子的哲学里,义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义的坚守高于求生的欲望.
  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内义外”.仁心是个人心理;义是与人相处之道.
  孟子说:“王何必曰利,唯有仁义而已.”孟子并不反对人民乐利,但是反对自私自利.人求利,要在合义的前提下.
  孟子学说的缺点就在于他颠倒了义利之间的关系.在他的学说中义是第一位的,而利是次要的.义利冲突的时候,要果决的舍利取义.这是孟子不明人性的结果.
  他对人性的估计太高.如果一个社会要求它的公民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必要时能毫不犹豫的牺牲自己的生命.无疑这样的社会不会是很人性的.因为这样违反了人的天性,不符合最根本的第一重标准.所以高度限制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不能为社会生活长久容忍的.一个人,如果完全按照它的天性成长,也绝不会成长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人.只有他切实的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与集体紧密相连时,才会竭力的捍卫集体的利益.本质上还是因为集体利益的损害会危及个人,所以才会保卫它.这一点,是孟子万万不敢提及的.
  国家的一个职能,就是“令民与上同意”(《孙子兵法 计篇》).学究似的教化不能使人产生长久充沛的感情.我相信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说的:“社会的每个人为他的私利所驱动,当所有人都这样做,最终博弈的结果就是产生道德和秩序,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道德和私利实际上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处于完全对立的两极.它们本质上是一衣带水的兄弟.所有人都最大限度的追逐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于是人们之间必然因利益冲突产生争斗.争斗又必然两败俱伤,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有的结果.博弈的结果是人们选择互相妥协,制定一个彼此都能够接受的规矩,日后相关的事情都按照这个规矩处理.一旦有谁试图违反规矩,想攫取更多的利益,其它人就会惩罚他.这样,这个规矩就是道德,以社会舆论和内心感情为约束;更严密的规矩就成长为法律,以国家暴力为依托.所以,卢梭认为,社会有着一种契约,这是个生动形象的比喻.
  事实上,是私利的博弈产生公义,而不是相反.当公义不符合人们(尤其是那些握有权力的人)的利益时,他们就会设法影响舆论,改变道德的内容.如,在古代忠君是义,可在现代就是封建.时代变了,人们的利益关系变了,道德和公义也就伴随变化.如果像孟子所宣扬的那样,一味的处义不回,就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了.
  就像开头所说的,为什么孟子同时代的商鞅、吴起、孙子备受重用,一生辉煌精彩;而孟子却屡受冷落.原因就在于在战国多变的乱世,孟子抓住了义,祖述唐、虞、三代的旧德;而鞅、启等人则抓住了决定道德和义背后的利益博弈,创造新规则.谁更高明,一看便知,切不可说是君王无知无识,不知孟轲大才.历代的儒生大都有这样的毛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还兀自清高孤傲,责备人心不古.这一点,儒家要负很大的责任.假若孟子为君,是要亡国的.
  作为舆论的仁政
  孟子的学说总体来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玄想.这是孟子不能被王者所用的根本原因.如司马迁所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但他却在千年之后被奉为圣人,而当年的风云人物,如商鞅、苏秦、张仪、吴起等人及其学说被指为异端.随着时间的推移,孟子的形象愈加高大,而鞅、启、秦、仪等人却愈加令人不耻.这的确耐人寻味.
  历史上的汉宣帝引出了原因.据《汉书·元帝纪》载: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由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公政乎?”点明了中国统治王朝阳儒阴法的本质,也点明了政权统治的诀窍:以霸道为根本,以王道杂之.要行霸道之实,但要宣扬德政教化.
  统治者一方面利用霸道维持统治,一方面用儒家的仁政制造舆论,争取民心.
  霸道崇尚力量,专攻阴谋,以利为先.已在政治上得势的当政者假如宣传霸道,那么无异于提倡他的臣民也应积蓄力量,用阴谋和武力争夺私利.那么既得利益的当政者就是所有未得利益者的箭靶.因为,所有的人都将试图从他的手中夺去财富、土地和权力,这是统治者最害怕的.这就理解了为什么统治者对纵横、法家在宣传上多有诟病,但实质上确多用其为统治纲领.
  为了软化人民躁动的欲望,统治者穿上“仁政”的外衣,告诉人民:我是你们的仆人,我爱你们胜过爱自己.我将利用所有的力量来实现全民的幸福.而你们,要知书达理,要温、良、恭、俭、让,要自我克制,要舍生取义,要培养高尚的德操,要忠信笃敬,要维护社会的安定,要维护现有的礼制,要耻于追逐利益,要为国家现身.一句话,仁政的实质就是要求人民做顺民,让人忽略自己的利益,奉献全部的爱给他人,给国家.这样,统治者就可以高枕无忧,继续享受“家天下”的无穷乐趣了.孟子因之被抬上圣坛,受人顶礼膜拜,千年来香火不断.和孔子一道成为中国王朝至善至美的形象代言人.
  我们相信,孟子当年率领门徒周有列国,宣扬仁政的初衷是真诚的.但事实是,仁政成了千百年施行霸道的统治者精神统治的舆论工具.不过,即使这样,也无从苛责.因为任何的政府都会这样做,这是政权维持其统治的必然举措.作为舆论的仁政和德化,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伦理和百姓日常的生活.它作为政权维持的必要补充,受当权者的大力推扬,塑造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主体部分.作为舆论的孟子和他的仁政具有巨大精神的现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