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作文(5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8:21:33
辛亥革命作文(500字)

辛亥革命作文(500字)
辛亥革命作文(500字)

辛亥革命作文(500字)
黄花岗之役惊天地泣鬼神奠定武昌辛亥革命成功始末
福建省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西坊门口前道路边之遮阳雨亭 “ 侨光亭 ”,旁两株大樟木树廕下竖立著一块苍翠有劲的石碑,刻著“旌义状”,全碑文为:“郑玉指”於开国之始,宣扬大义,不遗馀力,特给旌义状,奕代後民,永多厥义,此旌.开国元年三月初一日.
见证福建华侨参加辛亥革命之艰辛历程,抛头颅,洒热血的经历史实永铭史册,道出 国父孙中山先生所言“华侨乃革命之母”一语道破南洋华侨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所作奉献牺牲的荣誉与赞扬.
1911年3月,武汉新军各标营均已经建立起文学社的组织,共进会主要集中於新军八镇第16协第32标等发展会员,於武昌起义前已经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约占新兵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文学社和共进会是新兴知识阶层的革命组织,新军士兵是发动革命的潜在力量,文学社和共进会一直秘密联络吸收新军作为日後发动起义的工作对象.
1911年4月27日〈宣统三年农历3月29日〉,以赵声、黄兴所率领包括闽粤华侨日侨共百馀人在广州起义攻入广州总督府衙与清军展开激烈进行殊死战巷战,惊天地泣鬼神,但最终因力量分散而失败.最後收殓到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并特建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以资缅怀纪念等革命烈士.是役也,起义中牺牲者同志包含广东籍四十人,福建籍二十人,广西籍六人,四川籍三人,安徽籍三人,但实际牺牲者为八十六人因故未能入殓入名,足见战斗之惨烈,且牺牲者赵声为领导者之一,其他如喻培伦、林时爽、林文、林觉民、方声洞、陈更新等人皆为同盟会南洋精英.
值得一提华侨暨留学生牺牲者占有二十九人,尚有支持中国革命的日侨一人共计三十人,占有起义牺牲者三分之一强,“黄花岗之役”举世震惊,列强已然知晓清廷气数已尽,黄花岗之役虽终告失败,然其历史意义及目标,明显已影响了全中国人民决心欲推翻腐化无能的清朝政府,同时有志之士业已著手规划建立一个三民主义为建国蓝本与主权在民,之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宪政体制,彻底推翻君主立宪之专制,以奠定日後“武昌辛亥双十起义”成功之基础.
黄花岗起义失败後,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骨干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新军为中心的湖北地区,再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秘密决议联合革命党人的努力,与袁世凯新军力量及北洋军阀等密商协议反制清廷,终於在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具有新时代、新潮流具有历史性意义之武昌起义.代表新中国全民风起云涌的革命性成功胜利,使腐化清朝走向穷途末路一途,开创诞生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 ”.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国父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对支持革命的有功人员和华侨论功嘉奖,郑玉指先生荣获 国父孙中山先生颁发的“旌义状”原为一只状纸,惟此“旌义状”,更显其特殊之历史意义,并於民国年间专勒於石碑,特置立於郑玉指先生家乡,福建省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口西坊门牌前道路边,有两株大樟树旁,每逢花开时节,花色白带淡黄,散发出独特的清香,香气怡人,令人心旷神怡.
“ 侨光亭 ” 边竖立著一块与众不同的石碑,“ 旌义状碑 ”碑石为长方形,上方微拱,整个碑面由於山区湿气布满青苔显得苍翠有劲,石碑上端刻著两面交叉的旗帜,它是辛亥革命的军旗十八星军旗,旗下镌嵌著孙中山先生的影雕像(此影雕像为近年加嵌),像的四角分别刻有“国父孙文”四个字,在孙中山像下方,刻有“ 旌义状 ”三个大字.
碑文(原文无标点)全文为:“ 郑玉指“於中华民国开国之始,宣扬大义,不遗馀力,特给予优等旌义状,奕代後民,永多厥义,此旌.临时大总统孙文.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初一日.碑身四周边缘均有雕饰,左右两端为枝条状,上端为云日状,下端有花朵状,碑的底座由三层石头砌成,“ 旌义状碑”,见证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福建华侨参加辛亥革命的历史.
永春华侨郑玉指先生於北马西来亚槟榔屿期间,不胜积极追随 国父孙中山先生倡导实施三民主义之最高指导原则,即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民族自救”“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涨价归公”等六大目标,欲期推翻贪污腐败无能的清帝国之决心,南洋华侨不仅出资出力并协同载运武器至广州,冒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置个人生死於度外,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筹谋策动图划黄花岗起义,欲图早日建立以 国父孙中山先生卓著“ 三民主义 ”为蓝本的民有、民治、民享之“主权在民”的民主共和国宪政体制为治国纲要,创立包含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新中国,共造全民之福祉福泽.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郑氏後裔子孙郑德泉谨写於2012年纪念百年辛亥革命成功永存铭文

黄花岗之役七十二烈士精神永垂不朽与天地共存
福建省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口西坊门牌前 “ 侨光亭 ”,旁两株大樟木树荫下竖立著一块古老苍松的石碑,刻著“旌义状”,碑文为:“郑玉指先生”於开国之始,宣扬大义,不遗馀力,特给旌义状,奕代後民,永多厥义,此旌。开国元年三月初一日。见证福建华侨参加辛亥革命之艰辛历程,抛头颅,洒热血的经历史实永铭史册,道出 国父孙中山先生称赞“华侨乃革...

全部展开

黄花岗之役七十二烈士精神永垂不朽与天地共存
福建省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口西坊门牌前 “ 侨光亭 ”,旁两株大樟木树荫下竖立著一块古老苍松的石碑,刻著“旌义状”,碑文为:“郑玉指先生”於开国之始,宣扬大义,不遗馀力,特给旌义状,奕代後民,永多厥义,此旌。开国元年三月初一日。见证福建华侨参加辛亥革命之艰辛历程,抛头颅,洒热血的经历史实永铭史册,道出 国父孙中山先生称赞“华侨乃革命之母”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所作奉献牺牲的荣誉与颂扬。
1911年3月,武汉新军各标营均已经建立起文学社的组织,共进会主要集中於新军八镇第16协第32标等发展会员,於武昌起义前已经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约占新兵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文学社和共进会是新兴知识阶层的革命组织,新军士兵是发动革命的潜在力量,文学社和共进会一直秘密联络吸收新军作为日後发动起义的工作对象。
1911年4月27日〈宣统三年农历3月29日〉,以赵声、黄兴所率领包括闽粤华侨日侨共百馀人在广州起义攻入广州总督府衙与清军展开激烈进行殊死战巷战,惊天地泣鬼神,但最终因力量分散而失败。最後收殓到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并特建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以资缅怀纪念等革命烈士。
是役也,起义中牺牲者同志包含广东籍四十人,福建籍二十人,广西籍六人,四川籍三人,安徽籍三人,其中值得一提华侨烈士有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及日侨一人共卅人占三分之一强,足见南洋华侨对中国民主革命,不仅是出资出力而已,甚至已到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步,令人景仰永垂青史,印证 国父孙中山先生“华侨乃革命之母” 道出华侨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所作奉献牺牲的荣誉与与称赞永铭史迹颂扬。
但实际牺牲者为八十六人因故未能入殓入名,足见战斗之惨烈,且牺牲者赵声为领导者之一,其他如喻培伦、林文、林觉民、方声洞皆为同盟会南洋精英,其中华侨烈士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计二十九人,含日侨一人共计卅人。来自马来西亚槟城有罗仲霍、周华、李雁南和陈文褒等人,来自马来西亚霹雳州李炳辉、郭继枚、余东雄等人。
值得一提南洋华侨牺牲者占有二十九人,尚有支持中国革命的日侨一人,黄花岗之役举世震惊,列强已然知晓清廷气数已尽,黄花岗之役虽终告失败,然其历史意义及目标,明显已影响了全中国人民决心欲推翻腐化无能的清朝政府,同时有志之士业已著手规划建立一个三民主义为建国蓝本与主权在民,之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宪政体制,彻底推翻君主立宪之专制,以奠定日後“辛亥双十革命”成功之基础。
黄花岗起义失败後,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骨干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新军为中心的湖北地区,再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秘密决议联合革命党人的努力,与袁世凯新军力量及北洋军阀等密商协议反制清廷,终於在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具有新时代新潮流历史性意义的武昌起义。代表新中国全民风起云涌的革命性成功胜利,使腐化清朝走向穷途末路一途,开创诞生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国父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对支持革命的有功人员和华侨论功嘉奖,郑玉指先生荣获 国父孙中山先生颁发的“旌义状”原为一只状纸,惟此“ 旌义状 ”,更显其特殊之历史意义,并於民国年间勒於石碑,特立於郑玉指先生家乡,福建省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口西坊门牌前,有两株大樟树旁遮阳雨亭“侨光亭”见证永春华侨郑玉指先生於北马来西亚槟榔屿期间,不胜积极追随 国父孙文中山先生倡导实施三民主义之建国最高指导原则,即为“ 驱逐鞑虏 ” “ 恢复中华 ” “ 民族自救 ” “ 建立民国 ” “ 平均地权 ”“ 涨价归公 ”等六大目标指示,冒著家破人亡之决心,共谋早日推翻贪污腐败无能的清帝国,有志之士其精神与天地长存,随即密集召开筹谋策动图划会议,欲建立以“三民主义”为蓝本的民有、民治、民享之“主权在民”的民主共和国宪政体制,包含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新中国。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郑氏後裔子孙郑德泉谨写於2012年纪念百年辛亥革命成功永存铭文

收起

日日日日日

1911年的10月10日的那一天,辛亥革命爆发的那一天。那一天当中,起义军们用自己的力量,为中国的历史画卷上抹上了一道意味深长的一笔,从那一天开始,辛亥革命的爆发就扭转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现在,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当我们再去回顾那个空前绝后的战争,也许,你会为起义军的行为加以鼓励!
  辛亥革命,如同一个十分重要的齿轮,他把整个中国的命运化危为安。推翻了一个已经软弱不...

全部展开

1911年的10月10日的那一天,辛亥革命爆发的那一天。那一天当中,起义军们用自己的力量,为中国的历史画卷上抹上了一道意味深长的一笔,从那一天开始,辛亥革命的爆发就扭转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现在,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当我们再去回顾那个空前绝后的战争,也许,你会为起义军的行为加以鼓励!
  辛亥革命,如同一个十分重要的齿轮,他把整个中国的命运化危为安。推翻了一个已经软弱不堪、早已腐朽的清王朝,使这个已经肮脏不堪的社会重回新生。在100年前的今天,起义军们浴血奋战,信念一致,抛头颅,洒热血换回了100年后的这安宁、富强、繁盛的国家。
  我可以很自豪的说,辛亥革命是在我的家乡——武汉市的武昌起义,如果没有武昌这次英勇起义,就不会结束这长达2000年的血腥世界,如果没有这次的起义,我们怎么会有如此天真、无忧的童年。如果把这次的辛亥革命比作一次足以让所有人都关注的核爆炸,那么,武汉就是这个核爆的中心。武汉人民不惧危险,十分勇敢地开始起义,让人民敢于去维护自己的财富,勇于不向封建思想低头,用自己的方式去追寻那一片新的天地。我为我家乡的人民而感到骄傲。
  这次的起义,是孙中山爷爷率领的,我们要牢记“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便要奋斗。”这次这个伟大无比,前无史历的举动就告诉了我们“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知道怎样爱国。”辛亥革命保护了我们的国家,让我们的国家不再那么不堪一击,他向着一个目标发展,就是一心要打倒那腐朽的清王朝,他做这如同原子弹一般,可以轰动全国人民的事情,所以“当立心做大事,不立心做大官。”这次的失败经验与这胜利的果实都会记入华夏大地中的画卷。

收起

楚荆武昌辛亥革命神来一枪打响五族共和国的诞生
1911年辛亥起义时期,有大批旅居海外的永春籍华侨和留学生感愤清廷贪污腐败无能,秘密组织洪门暨天地会为振兴中华谋求民族自救,出资出力支持民主革命,据统计,先後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的永春籍华侨和留学生,有颜子俊、宋渊源、郑玉指、郑成快、林亮祖、林采仁、林有泽、陈栋梁、林充挺、颜国隆、颜国年、颜焕昌、叶立贻、黄富引、林...

全部展开

楚荆武昌辛亥革命神来一枪打响五族共和国的诞生
1911年辛亥起义时期,有大批旅居海外的永春籍华侨和留学生感愤清廷贪污腐败无能,秘密组织洪门暨天地会为振兴中华谋求民族自救,出资出力支持民主革命,据统计,先後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的永春籍华侨和留学生,有颜子俊、宋渊源、郑玉指、郑成快、林亮祖、林采仁、林有泽、陈栋梁、林充挺、颜国隆、颜国年、颜焕昌、叶立贻、黄富引、林传织等30多人。
尤以南洋华侨暨留学生不仅出资出力并协同载运武器至广州,冒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抛头胪,洒热血之决心,「置个人生死於度外,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之使命牺牲奉献精神,共同参与筹谋策动图划广州黄花岗起义,欲图早日建立以 国父孙中山先生卓著“ 三民主义 ”为蓝本的民有、民治、民享之“主权在民”的民主共和国宪政体制为治国纲要,创立包含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新中国共造全民之福祉福泽。
1911年3月,武汉新军各标营均已经建立起文学社的组织,共进会主要集中於新军八镇第16协第32标等发展会员,於武昌起义前已经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约占新兵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文学社和共进会是新兴知识阶层的革命组织,新军士兵是发动革命的潜在力量,文学社和共进会一直秘密联络吸收新军作为日後发动起义的工作对象。
1911年4月27日〈宣统三年农历3月29日〉,以赵声、黄兴所率领包括闽粤华侨日侨共百馀人在广州起义攻入广州总督府衙与清军展开激烈进行殊死战巷战,惊天地泣鬼神,但最终因力量分散而失败。最後收殓到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并特建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以资缅怀纪念等革命烈士。是役也,起义中牺牲者同志包含广东籍四十人,福建籍二十人,广西籍六人,四川籍三人,安徽籍三人,但实际牺牲者为八十六人因故未能入殓入名,足见战斗之惨烈,且牺牲者赵声为领导者之一,其他如喻培伦、林时爽、林文、林觉民、方声洞、陈更新等人皆为同盟会南洋精英。
值得一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华侨暨留学生牺牲者竟然占有二十九人,尚有支持中国革命的日侨一人共计三十人,占参与起义牺牲者三分之一强,“ 黄花岗之役 ”举世震惊,列强已然知晓清廷气数已尽,黄花岗之役虽终告失败,然其历史意义及目标,明显已影响了全中国人民决心,欲图早日推翻腐化无能的清朝政府,同时有志之士业已著手规划建立一个以三民主义为建国蓝本的民主宪政共和国,即为三民主义之民族、民权、民生等三大主义包括下列三大目标:
一、民有制度(推翻满清专制压迫统治,谋求民族自救)。
二、民治制度(实施主权在民的民主宪政体制之法治国家)。
三、民享制度(实施平均地权,涨价归公,解决农民土地与人民生计问题)。
制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备来日建立民主共和宪政体制国家,完全彻底消弭君主立宪之封建式专制式统治,以奠定日後“辛亥双十革命”成功之基础。
黄花岗起义失败後,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骨干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新军为中心的湖北地区,再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秘密决议联合革命党人的努力,与袁世凯新军力量及北洋军阀等密商协议反制清廷,终於在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具有新时代,新潮流,历史性意义使之“武昌辛亥双十起义”。代表新中国全民风起云涌的革命性成功胜利,使腐化清朝走向穷途末路一途,开创诞生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 ” 共造全民之福祉福泽。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郑氏後裔子孙郑德泉谨写於2012年纪念百年辛亥革命成功永存铭文

收起

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与民族英雄郑成功精神永垂不朽并存天地
南洋华侨有很多是公元1683年6月施琅率领清朝水师攻克台湾後,郑克塽降清,郑氏将士多不愿归降接受异族清人之统治,携家带眷开疆拓土举家南下南洋吕宋、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越南、芠莱等地开垦自辟家园繁衍,终经两百多年後其後裔,终能追随 国父孙中山先生之理念“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之号召下,有志之士受到孙中山革...

全部展开

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与民族英雄郑成功精神永垂不朽并存天地
南洋华侨有很多是公元1683年6月施琅率领清朝水师攻克台湾後,郑克塽降清,郑氏将士多不愿归降接受异族清人之统治,携家带眷开疆拓土举家南下南洋吕宋、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越南、芠莱等地开垦自辟家园繁衍,终经两百多年後其後裔,终能追随 国父孙中山先生之理念“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之号召下,有志之士受到孙中山革命精神之真诚感动,皆不约而同,主动请膺参加革命,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也在变,时空轮转,海外侨胞暨留学生皆一再唾弃腐败贪污无能的清政府,欲求早日推翻贪污腐败无能清廷,为振兴中华谋求民族自救,建立民主共和国宪政体制之新中国,共造全民之福祉福泽。。

“ 华侨乃革命之母 ”这是 国父孙中山先生对华侨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所作贡献的赞誉,在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口西坊牌前道路边之遮阳雨亭“ 侨光亭 ”旁两株大樟木树荫下竖立一块“ 旌义状碑 ”林荫郁郁松柏永春,此石碑,道出了南洋华侨支持辛亥革命的历史。

从永春县城驱车到岵山镇,再往俗称西向仙夹镇西行爬上10多公里的环山道路,便来到东里村,民风纯朴勤奋耕作,这时可见村口西坊门牌前道路边建有一座“ 侨光亭 ”,亭边竖立著一块与众不同的石碑,碑石为长方形,上方微拱,石碑上端刻著两面交叉的旗帜,它是辛亥革命的军旗十八星军旗,旗下镌嵌著孙中山先生的影雕像,(此影雕像为近年加嵌),像的四角分别刻有“ 国父孙文”四个字,在孙中山像下方,刻有“ 旌义状”三个大字。
旌义状碑文全文为:“ 郑玉指“於中华民国开国之始,宣扬大义,不遗馀力,特给予优等旌义状,奕代後民,永多厥义,此旌。临时大总统孙文。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初一日。碑身四周边缘均有雕饰,上端为云日状,下端有花朵状,碑的底座由三层石头砌成,“ 旌义状碑”,见证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福建华侨参加辛亥革命的历史。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