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练习题谢谢,追加悬赏,万分火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22:39:28
谁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练习题谢谢,追加悬赏,万分火急

谁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练习题谢谢,追加悬赏,万分火急
谁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练习题
谢谢,追加悬赏,万分火急

谁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练习题谢谢,追加悬赏,万分火急
一)简介作者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二)课文题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三)思考:
1. 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了什么道理?
3. 为了说明道理,作者使用了什么事例?
4.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句?
(四)生字正音记形: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拂士( bì) 同“弼” 空乏( kōng )
(五)课文分析
第 1 段
1.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 文句梳理: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chǔ)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鱼盐】贩卖鱼和盐.
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被录用.
孙叔敖举于海
【海】在海边(隐居).
百里奚举于市
【市】市井之间.
3. 内容把握
提问一: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讲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提问二:试比较分析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讲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他们分别是种田的、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和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提问三: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讲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4. 文段意思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第2段
1. 原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文句梳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
必先苦其心志
【苦】原来是形容词,课文中均为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
饿其体肤
【饿】原来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空乏其身
【空乏】原来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受阻挠.
【乱】动词,扰.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
【动】使动用法,使……动.
【忍】使动用法,使……忍.
【性】音义同“心”.
【忍性】就是壮大胆量.
曾益其所不能.
【曾】与“增”通假,增加.
【益】本义是水漫出,后来引申为“增加”.
3. 内容把握
提问一:这一段作者阐述了什么观点?
讲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所以动心忍性”是什么意思?用语言简要描述一下(当人经受苦难时,他的内心会受到惊动,而自觉地磨练自己,使自己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与毅力)
提问二:此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讲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才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4. 文段意思
因此,上天将要把重任落到这些人身上(的时候),一定要使他们心神苦恼,筋骨劳动,肌肤消瘦,身体困乏,行动(的结果)违背他所想达到的目的;凭着以上处境,就可以使他们心神震动,胆量壮大,从而对以前不敢做的事儿有所促进.
第3段
1. 原文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 文句梳理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恒】常常.
【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困】本义是树木被四壁围着,引申为“围困”,又引申为“困惑”.
【于】都是表处所的宾语的介词.
【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虑】思虑.
【而后】连词,表示先后相连.
【作】创造.
【色】面色.
【征】观察到,检验.
【喻】明白.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入】国内.
【拂】通“弼”,辅佐.
【出】国外.
【则】却.
3. 内容把握
提问一:请把“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讲人们常常做错了事,这才能得到改正;心意困惑,思虑阻塞,这才能振奋有为;表现在脸色上,发泄在言论中,这才能有所领悟.
提问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应该怎样翻译?
讲内部没有执掌法度的大家和辅佐君主的能手,外部没有可以抗衡的力量,没有外患,国家就经常处于走向灭亡的困境.
提问三: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讲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致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4. 文段意思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一个国家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第4段
1. 原文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 文句梳理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后】这样以后.表示“有待而然”,它前面的是条件,后面的是结果;“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生】使动用法,使……生.
【死】使动用法,使……死.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在”.
3. 内容把握
提问一: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它的作用是什么?
讲它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提问二:这句话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讲这句话也含有很深的哲理,它能激发人们自强不息,战斗不已.
4. 文段意思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归纳中心思想】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
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写作特点总结】
一、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作者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二、多用短句,且句式较整齐,近似对仗,(骈散对照)读起来琅琅上口.例如:开头的六句,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第二段的“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和第三段的“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等等.与上文也有相似之处.
【总结实词虚词】
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一词多义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家 国恒亡.

不顺 行拂乱其所为.
同“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衡于虑
拂同“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拂士
虚词

从舜发于畎亩之中
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 而死于安乐也

凭 以天下之所顺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2、环而攻之而不胜( )
3、委而去之( ) 4、寡助之至( )
5、亲戚畔之( )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亲戚畔之 __通___ 2、曾益其所不能 __通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通___ 4、困于心,衡于虑 __通___
三、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池非不深也 古___ 今____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___今___
四、填空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括号中为答案)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
②困( )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 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 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六、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实词.
A.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 郭: 环:
B.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池 坚利 委
C.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 畔: 顺:

七、“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征于色
C. 死于安乐 D. 衡于虑
八、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 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B. 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 )
C.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九、加点词不用“使……”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 )
A. 苦其心志 B. 劳其筋骨
C. 动心忍性 D. 生于忧患
十、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通____( )
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通____( )
C. 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通____( )
D.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通____( )
十一、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试题答案】
一、1、助词“的” 2、代词,指代“小城” 3、代词,代那座城池
4、动词“到” 5、代词,代指“失道”“寡助之至”的人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畔——叛 2、曾——增 3、拂——弼 4、衡——横
三、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池 护城河,水池 2、是 此,判断词
四、填空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劳(劳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
②困(苦)于心,衡(同“横”,梗塞)于虑,而后作(奋起);征(观察到,检验)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
五、D
六、A.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着
B. 池:护城河 坚利:坚锐,锋利,这里是精良的意思. 委:放弃
C. 至:极点 畔:通“叛”,背叛 顺: 归顺,服从
七、A
八、A. 这 表判断 B. 征验 凭证 C. 被任用 发出
九、D
十、A. 畔—叛 背叛
B. 衡—横 梗塞,指不顺.
C. 属—嘱 嘱托
D. 曾—增 增加
十一、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2、环而攻之而不胜( ) 3、委而去之( ) 4、寡助之至( ) 5、亲戚畔之( )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亲戚畔之 __通___ 2、曾益其所不能 ...

全部展开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2、环而攻之而不胜( ) 3、委而去之( ) 4、寡助之至( ) 5、亲戚畔之( )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亲戚畔之 __通___ 2、曾益其所不能 __通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通___ 4、困于心,衡于虑 __通___ 三、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池非不深也 古___ 今____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___今___ 四、填空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括号中为答案)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 ②困( )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 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 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六、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实词。 A.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 郭: 环: B.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池 坚利 委 C.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 畔: 顺: 七、“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征于色 C. 死于安乐 D. 衡于虑 八、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 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B. 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 ) C.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九、加点词不用“使……”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 ) A. 苦其心志 B. 劳其筋骨 C. 动心忍性 D. 生于忧患 十、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通____( ) 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通____( ) C. 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通____( ) D.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通____( ) 十一、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试题答案】 一、1、助词“的” 2、代词,指代“小城” 3、代词,代那座城池 4、动词“到” 5、代词,代指“失道”“寡助之至”的人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畔——叛 2、曾——增 3、拂——弼 4、衡——横 三、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池 护城河,水池 2、是 此,判断词 四、填空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劳(劳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 ②困(苦)于心,衡(同“横”,梗塞)于虑,而后作(奋起);征(观察到,检验)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 五、D 六、A.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着 B. 池:护城河 坚利:坚锐,锋利,这里是精良的意思。 委:放弃 C. 至:极点 畔:通“叛”,背叛 顺: 归顺,服从 七、A 八、A. 这 表判断 B. 征验 凭证 C. 被任用 发出 九、D 十、A. 畔—叛 背叛 B. 衡—横 梗塞,指不顺。 C. 属—嘱 嘱托 D. 曾—增 增加 十一、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收起

【写作特点总结】 一、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作者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

全部展开

【写作特点总结】 一、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作者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二、多用短句,且句式较整齐,近似对仗,(骈散对照)读起来琅琅上口。例如:开头的六句,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第二段的“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和第三段的“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等等。与上文也有相似之处。

收起

一、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2、环而攻之而不胜( ) 3、委而去之( ) 4、寡助之至( ) 5、亲戚畔之( )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亲戚畔之 __通___ 2、曾益其所不能 __通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全部展开

一、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2、环而攻之而不胜( ) 3、委而去之( ) 4、寡助之至( ) 5、亲戚畔之( )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亲戚畔之 __通___ 2、曾益其所不能 __通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通___ 4、困于心,衡于虑 __通___ 三、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池非不深也 古___ 今____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___今___ 四、填空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括号中为答案)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 ②困( )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 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 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六、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实词。 A.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 郭: 环: B.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池 坚利 委 C.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 畔: 顺: 七、“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征于色 C. 死于安乐 D. 衡于虑 八、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 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B. 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 ) C.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九、加点词不用“使……”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 ) A. 苦其心志 B. 劳其筋骨 C. 动心忍性 D. 生于忧患 十、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通____( ) 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通____( ) C. 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通____( ) D.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通____( ) 十一、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收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

全部展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 ) (2)降大任于是人也 ( ) (3)衡于虑而后作( )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饿其体肤。 译: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4、(2008浙江金华)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3分) 答: 5.(2008年衢州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 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 6(2008年衢州市)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 答: 十二、1.(1)选拔 (2)这 (3)通“横”,堵塞 (4)指在国外 2.(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2)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4、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5、D 6.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分) 十三、(2008年永州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1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必先苦其心志( ) ②困于心,衡与虑 ( )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舜与于畎亩之中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温故而知新 C、行拂乱其所为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9、用现代汉语说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10、结合“链接”材料,联系实际,说说本文观点的现实意义。(3分) 【相关链接】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坚持把每周二为安全教育日,专讲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等。2005年开始,每期要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演习中,固定疏散路线,要求每班必须成单行,用最短的时间到达操场固定的位置。他要求教师平时在教学楼人流量最大的时候都要站在各楼梯的拐弯处。汶川地震时,他在出差,而学校的2000多名学生,上百名教师,仅用1分36秒全部冲到操场,无一伤亡。 现实意义: 十三、7 、( 2 分,每个1 分)① 使……痛苦 ② 通“横”,梗塞,不顺 8、 ( 2 分)A 9、 ( 4 分,每题2 分)① 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② 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10 、( 3 分,开放题)示例:居安要思危,安逸中不忘危机,忧患意识不可失,防范措施不可少。(答“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给l 分) 《鱼我所欲也》 2005广西南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A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 C.呼尔而与之 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由是则生而不用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蹴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C. 所恶有甚于死者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4、请说说画线句子中的“是心”具体指什么?(2分) 2004四川自贡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短语。(2分) ①患: ②何不用也: 10.按要求填空。(4分) ①这段文字先设喻引出论点 ,然后从 两面论证论点。 ②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 ,“甚于死者”就是 。 2004湖北襄樊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12.下列句中“穷”字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前行,欲穷其林。 B.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穷山之高而止。 13.文中“ ”这几句话与“嗟来之食”的故事相近。(2分) 14.请引原文回答:有人贪利忘义,目的是为了□□□□,□□□□,□□□□□□□;原因是□□□□。(2分)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答案 1.①祸患,灾难 ②这,这样 ③给 ④增加,益处 (答对1空给1分) 2.A(2分 A 转接 B 代乞人;结构助词,的 C 比;在 D 为了;是 ) 3.(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意思对即可。) 4.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或直接摘录原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笼统回答天性、天良或“义”给1分。2分) 5-8略 9.①祸患,灾难。 ②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0.①舍生而取义者也,正反。 ②义,不义。 11.①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1分) ②已:停止(或放弃)(1分) 12.C(2分) 1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1分)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分) 14.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贫乏者得我 失其本心 15.(见了)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或:(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奉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万钟”、辩、“受”、“加”四个词应译出) 绝对棒棒的题目哦~!

收起

谁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练习题谢谢,追加悬赏,万分火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及鱼我所欲也练习题 孟子文章练习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鱼我所欲也的练习题,马上就要考了. 鱼我所欲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区别 鱼我所欲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生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即生,亦我所欲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生的不同 鱼我所欲也 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下注释 《鱼我所欲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古今异义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及结论快 结合《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求《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的古文~ 《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的译文(现代文) 文言文的精简翻译《鱼我所欲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决战中考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师表》,《鱼我所欲也》,《曹刿论战》,《皱忌讽齐王纳谏》,.. 决战中考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师表》,《鱼我所欲也》,《曹刿论战》,《皱忌讽齐王纳谏》,. 《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问题?这两篇文言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的字词有哪些?怎么个词类活用? 跪求鱼我所欲也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文注音!大多数也行 《鱼我所欲也》的第三段是如何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 从《鱼我所欲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孟子的论述具有怎样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