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市畅想,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向未来写一封信为城市畅想活动,想未来写一封信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8 07:48:02
为城市畅想,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向未来写一封信为城市畅想活动,想未来写一封信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为城市畅想,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向未来写一封信为城市畅想活动,想未来写一封信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为城市畅想,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向未来写一封信
为城市畅想活动,想未来写一封信
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为城市畅想,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向未来写一封信为城市畅想活动,想未来写一封信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其命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预示着上海及其他城市将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造福全体城市居民.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日本爱知举行的世博会的主题是“自然的睿智”.从这点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然,对生态越来越关注.二十一世纪主导的住宅是绿色家园,二十一世纪主导的食品是绿色食品,二十一世纪主导的的环境是绿色环境.绿色也是人类的永恒主题.绿化就是体现绿色的一个重要环节.
绿化,这个词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众所周知,绿化可以美化环境,释放氧气,减弱噪声,降低气温,阻挡风沙、改良环境.不仅如此,绿化还可以减低人类害怕及生气的情绪促进正向的心理反应.可以说,绿化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上海把绿化作为城市规划的重头戏.随着世博会申办工作进入倒计时,表盘上那分分秒秒都躁动着的指针撩拨起所有关心世博会的人的心弦,特别是与世博项目休戚相关的上海市绿化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毕竟400公顷的申办会址上有60%-80%都将是绿地.绿化对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城市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都非常重要,而且还能带动经济增长.
首先,绿化对上海的城市建设有促进推动作用.据了解,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有多条与黄浦江垂直的绿色植物走廊,将绿化带从滨江地区延伸到城市腹地,犹如现代城市与大自然连接的纽带;在满目绿意的衬托下,一条长四五百米、专供游人徜徉观光的花桥将横跨浦江两岸,成为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标志性建筑.世博会之后,将根据这一地区的城市雏形改造博览会的空间,将其融入上海市区.绿色走廊和运河将予以保留.穿越黄浦江的花桥也将保留,它可把散步的游人引向新的城市公园,在展览会之后,作为上海市容的一部分,成为上海的又一标志性景观.
其次,绿化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2004年2月2日上海被正式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上海也提出了要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在1990年,上海还处于还清债务阶段;但就2004年上海全年新建绿地180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6%,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平方米.内环线内基本消除绿化500米服务半径盲区,建设了一大批大型公共绿地;由于2010年世界博览会建设的城市绿地将更多.在绿地建设中不仅突出生态功能,更加注重绿地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景观功能.以这种发展势头,到2010年,上海达到目标就指日可待了.

2050年,这不是梦。一个夏天的黄昏,一位老人和他的孙子一起沿着他们居住的小区散步。他们一边欣赏着小区的美景,一边在谈论着,从他们那里传来阵阵笑声,树上的知了也开始叫起来了。他们来到小区的湖岸边上,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荷叶上伫立着千万株盛开的荷花,还有那一朵朵可爱的莲蓬。水中的鱼儿也时不时的吹些小泡,亲近一下夕阳的余晖。爷孙两一起眺望着远方,仰望着天空,也在守望着未来。留给湖面一个背影:一只大手...

全部展开

2050年,这不是梦。一个夏天的黄昏,一位老人和他的孙子一起沿着他们居住的小区散步。他们一边欣赏着小区的美景,一边在谈论着,从他们那里传来阵阵笑声,树上的知了也开始叫起来了。他们来到小区的湖岸边上,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荷叶上伫立着千万株盛开的荷花,还有那一朵朵可爱的莲蓬。水中的鱼儿也时不时的吹些小泡,亲近一下夕阳的余晖。爷孙两一起眺望着远方,仰望着天空,也在守望着未来。留给湖面一个背影:一只大手牵着一只小手。

收起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题。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美国现代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说过:“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西方诸多文字中的“文明”一词,都源自拉丁文的“Civitas”(意为“城市”),这并非偶然。城市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不断更新的特性,促进了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

全部展开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题。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美国现代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说过:“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西方诸多文字中的“文明”一词,都源自拉丁文的“Civitas”(意为“城市”),这并非偶然。城市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不断更新的特性,促进了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 1800年,全球仅有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了1950年,这个数字迅速攀升到了29%,而到了2000年,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人口迁入了城市。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55%。 不可否认的是,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城市生活也越来越面临一系列挑战:高密度的城市生活模式不免引发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如果不加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展会加剧这些问题,最终侵蚀城市的活力、影响城市生活的质量。 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而城市面临的种种挑战的发端,不论是拥挤、污染、犯罪还是冲突,根源都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长期的失谐,必然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 为此,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 “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各国城市政府为实施《21世纪议程》而提出的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今世与后世之间的和谐。 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正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明天城市所描绘的蓝图之中。 “和谐城市”主要体现为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