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找一下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的教案!(最好简短一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2:25:01
谁能帮我找一下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的教案!(最好简短一点)

谁能帮我找一下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的教案!(最好简短一点)
谁能帮我找一下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的教案!
(最好简短一点)

谁能帮我找一下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的教案!(最好简短一点)
第18课三国鼎立
  ◎彭志文主讲◎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材分析和教学计划】
  一、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引导学生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分清主要与次要.学生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胜败原因时,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因素.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可让学生对诸多因素进行比较,看看是哪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找出这个决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战争胜败的最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诸葛亮等事件和人物,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动画影片导入的方式.
  1. 官渡之战:袁绍与曹操之间的战争,袁绍是采取攻势的一方.他进攻的目的是直捣许都,劫夺汉献帝,企图通过进攻曹操心脏而迫使曹操中途堵截,最后达到消灭曹操的目的.袁绍当时有“精兵十万,骑万匹”(《后汉书_袁绍列传》).曹操的军队最多不超过三四万人.200年初,袁绍大军开到黄河北岸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曹操采取声东击西之计,领兵佯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袁绍中计,大军西调,准备堵击曹军.曹操却立即调头东向,率轻骑前往白马解围.颜良被杀,袁军几乎全军覆没.袁绍不接受教训,下令全军渡黄河,直扑延津.曹操一边撤退,一边故意将辎重丢弃路上,引诱袁军四散抢夺,趁机反击,打败袁军.袁绍另一员大将文丑被杀.白马、延津二战,是官渡之战的前哨战.鉴于敌强我弱的形势没有根本改变,曹操决定诱敌深入,撤退到官渡一线设防.袁绍自恃兵多粮足,自延津南下.双方在官渡相持.曹操自知兵少粮缺,应该速战.在得到袁绍军粮在乌巢的确切消息后,曹操亲自带领5000步骑兵,打袁军旗号,穿袁军服装,夜行军混过一道道袁军防线,直插官渡东北方、袁军之后的乌巢,将袁绍军粮全部烧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曹操全军进击,大获全胜.黄河以南袁军7万人全军覆没,袁绍丢弃大批珍宝,只带800骑兵渡过黄河.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袁绍从此一蹶不振.
  分析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够以少胜多的原因和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再适当加以引导,归纳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对战争胜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2.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后,主要的割据势力还有长江下游的孙权,长江中游的刘表(及刘备),长江上游(益州)的刘璋.曹操决定南下,一举统一全国.其时刘表病死.刘表少子刘琮继父职,背刘备降曹.刘备处境极其困难.刘备自樊城(图中襄阳)败退到樊口,兵力只有一万多人.曹军,包括新收降的荆州水军,总数二十多万人.刘备派诸葛亮东下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面见孙权,要求联合抗曹.孙权在曹兵压境的生死存亡关头,决定抵抗,派周瑜率领三万人,沿江西进,联合刘备抗曹.周瑜指挥军队,初战赤壁,就打败了曹军先头部队.曹军从赤壁(长江南岸)退到北岸乌林.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曹军有明显弱点:北兵不服水土,发生疾病;北兵多不习水战,所有船舰都以绳索连结一起;曹操本人又骄傲大意.周瑜利用曹军弱点,派大将黄盖诈降.曹操轻信,登上战船,等待黄盖来降.时值初冬,东南风骤起.黄盖率领十艘大船,上面装满干柴、浸透油脂,外面用布幔盖好,后边挂上灵便的小船,顺风直扑曹军水寨.黄盖和吴军跳上小船,配合后边跟进的吴军进攻.刹那间,风大火猛,不但曹军水寨变成一片火海,就是岸上的陆寨也被风火烧着.结果,曹军遭到惨败.曹操率领少数败军退回北方,一时无力兼并孙、刘两家.孙权继续据有江东,势力还有所发展.刘备也乘机占有了荆州(今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并进而夺取了刘璋的益州(今四川).从而形成了曹、孙、刘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重要战役.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一时无力南下,便向关西(潼关或函谷关以西地区)方面发展势力.刘备在荆州站住了脚,得以向益州地区进军.孙权在江东的统治进一步稳固,便向岭南地区扩张势力.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后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最后形成.
  除了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以外,可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设计两幅“三国鼎立”图,向学生展示.图如下:4.讲述三国统治者注意发展社会生产时,应突出强调魏国的水利、蜀国的丝织业和吴国的造船业,尤其是吴国派船队到达夷洲等.不需要增加其他资料,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问题探究动脑筋1.右边是明朝人画的有关刘备和诸葛亮的一幅画.根据你平时知道的三国故事,看看画中的人物都是谁?他们去做什么?这里还有个成语故事,谁能说得出来?
  画中的三个骑马者是刘备、张飞、关羽,后面还跟着一个挑着担子的随从.他们是去拜访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这个成语故事就叫作“三顾茅庐”.
  2.请您想一想,交战双方的兵力对比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唯一因素吗?为什么?
  人心的向背,战争的性质,地形的利用是否合理,天气状况是否对战争有利,将领的决策与指挥得当与否,军队是否英勇善战,武器的优劣等,都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
  3.老人说:“古人说,孙刘联军能在赤壁大败曹军,是‘天实为之’.因为那时曹军中疾疫流行,那一晚恰好又是东风,这都是天意.”小孩说:“不对!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南方生活,容易得传染病,这不是天意.”你怎么看?那晚恰好又刮东风是怎么回事?
  古人所说的“天实为之”,把孙刘联军战胜曹军归结为天意,那是一种迷信的说法.赤壁之战当晚刮起东风,为孙刘联军火攻曹军,提供了方便条件,这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传染病,这就埋下失败的祸根.因此,曹军的失败是偶然性和必然性交相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的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活动与探究1.找一找:右边的地图上有错吗?如果有,看谁能把错都找出来!
  图上所标魏国“曹操称帝,221年,长安”,错了,应改为“曹丕称帝,220年,洛阳”;蜀国“诸葛亮称王,220年”,也错了,应改为“刘备称帝,221年”;吴国“孙权称帝”,应改为“孙权称王,都城“赤壁”也不对.
  2.比一比:右边是根据《三国志》等史书整理出来的一些数据:……(1)将有关数据填入三国实力对比表.(2)根据表的统计,三国中哪一国的实力最强?哪一国的实力最弱?
  (表略)
  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实力最弱.
  3.看图分析.
  (1) 从画像上看,诸葛亮的年龄大.(2)文艺作品从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性格的需要出发,可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进行虚构.因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的实际情况往往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