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的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05:35:45
辞旧迎新的文章

辞旧迎新的文章
辞旧迎新的文章

辞旧迎新的文章
(一)冬去春来,每年都进行着时节的更替,现在06年以过去,崭新的07年等待着您的到来.无论在旧年是开心也好悲伤也罢,总之它以过去了,让我们一起来面对这崭新的一年,一起迎接它的到来.
  除夕之夜,一家人欢聚一堂,把家中妆扮的红红火火,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在新的一年中图个平平安安、顺顺畅畅、红红火火.把旧年以灰尘皑皑的灯笼换上了新的,看上去非凡精神.旧春联,旧福……都焕然一新.我不由想起了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写的不就是我看到的景象吗?
  夜晚,大家一同看春节联欢晚会,直到最后的一刻钟声响起.家家户户不约而同放起了烟花爆竹,一个舒适的村庄忽然沸腾起来,声音震耳欲聋,每一声都震到了人的心里,真让人觉得有些恐慌.仰望天空,本是蔚蓝的天空,变得烟雾弥漫.星星都被这烟花声吓得躲了起来,不敢出来,都不见踪影.天空一朵朵漂亮的烟花绽放,就似乎是天上在举行花伞展, 调皮的小孩把每一把漂亮的花伞通通打开了变成了人间的烟花,真是漂亮极了!
  旧年的时光已结束了,不要再去留恋什么,昂首挺胸,瞧,新的一年在向你招手.把所有的不开心都抛于脑后,重新开始.曾经成功的,要再次努力,曾经失败的,不要灰心,再次付出,争取赢得胜利!
  (二)苦菜此时称为安乐菜,用之是为了提醒孩子们,只有艰苦奋斗,才能过上安乐的日子.这一餐,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全家人边吃边谈,说说笑笑,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欢乐的气氛.小孩子性急,总是不等大人吃玩,就开始点起灯笼,去邀附近的小伙伴,挨家挨户地登门,名曰“辞年”,实则收集香烟、糖果、瓜子一类的物品.那时侯,没有电视,互相串门的多.善于讲故事的、说书的、唱小唱的人特别吃香,人们争相邀请,聚于一家,有滋有味地听着.这一夜,所有的人家都睡得很晚,有很多人彻夜不眠,等待天明,称为“守岁”.我和一个最要好的同学,就曾经相互打气,一直在火宕(烧柴火的方坑)边坐到窗外透进晨曦.
  儿时的回忆令人神往.如今过年,虽说有饭店可以订餐,有电话可以通问,有电视可以观赏,有网络可以畅游,但实在难以感受到儿时那种急切的期待、那种浓烈的亲情、那种熟悉的乡音、那种纯真的快乐.尽管现在出现了假期型、轻松平淡型等过年方式,但据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等地2000位公众的调查显示,七成多居民仍喜爱过传统型春节,且公众认为放鞭炮、舞狮、逛庙会、看戏等传统项目应该保留.由此我想到,现代生活的进步毋庸置疑,而传统过节的魅力也是巨大的.
  (三)新年更要快乐
  这是我给大家的新年祝福.可你知道吗,什么才能够让我们更快乐呢?
  在20世纪,科学期刊上研究悲伤情绪的文章比研究快乐的文章多得多,随着科学家不再回避研究快乐,以往未弄清楚的人们快乐的动因正在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心理学家们找到了人们快乐的原因,不是财富而是朋友和宽恕.
  在进行了广泛地调查研究后心理学家得出结果:最快乐的人身边有家人和朋友相伴,他们不爱炫耀财富,不与邻居比高低,每天投入地生活,最重要的是,他们容易宽恕别人.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一直致力于探索人们快乐情绪的奥秘,他在自己的新书《真正的快乐》中说,现在,一场强调人的优点和才能而非弱点的“积极心理学”运动正在蓬勃开展.塞利格曼和其他心理学家已经开始研究为什么有些人快乐而有些人却做不到.
  最快乐的人极少独处.他们努力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有主见,从不拿别人的行为和财富来衡量自己.塞利格曼对几十名贫富程度各异的人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调查,他发现即便是富有的物质主义者也没有那些不太看重收入和消费的人快乐.一个与人们的传统观念大相迥异的现象是:那些满足于自己的收入、愿意与朋友交流、看重良好的邻里关系的人比那些虽然富有但却时刻还想赚更多钱的人要快乐的多.为此,塞利格曼说:物质主义是快乐的毒药.
  为什么一些人即便丢了工作也能够看到生活光明的一面,而另一些人则成年生活在悒悒不乐的黑暗中呢?塞利格曼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快乐的“调整点”,人们能够提升或破坏自己的幸福,但是在其中任一方向上都不可能偏离自己的“调整点”太远.
  甚至健康的体魄——很多人认为它是快乐的关键.但伊利诺大学的心理学家埃德•迪纳指出,生活满足感和客观的健康标准并没有关系,而是和主观感受相关.很多健康人对他们的健康不以为然,更没有因为健康而多些快乐.同时,病人经常能够精神振作,而抑郁症患者尽管身体强壮也整日愁眉不展.
  然而,良好的心情并非“全在头脑里”.行动也与心情有关,只不过不是以人们通常认为的那种方式.
  生活满足感最常发生在人们沉浸于有吸引力的活动而达到物我两忘、无忧无虑的状态时.心理学家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认为,对付一场大动荡、进行脑外科手术、演奏乐器或者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绞尽脑汁地猜谜语时,人们可能处于这种状态.奇克森特米哈伊说,任何人都能体验到这种感觉,如果他们认为很多活动是“工作玩耍两不误”的话,就会感到快乐.这种状态令人倾注全力,然而并不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会让人感到非常愉悦.奇克森特米哈伊说:“人们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时感受最好.”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优势”,最快乐的人会使用他们,这样做可以产生持久的满足感.塞利格曼说,宽恕是和快乐联系最密切的特性,他说“宽恕是所有美德之王,也可能是最难得的”.
  事实证明,利他主义的行动增加了施与者的快乐.51岁的马德森就是这个信条的忠实实践者.几年来,她一直都组织当地家庭给贫困孤儿买节日礼物,甚至为此经常减少给自己孩子买圣诞礼物的开支.但是她上高中的儿子并不介意.他说:“给那些孩子买玩具是很快乐的.我什么都不缺,知道别人能高兴地过节感觉很好.”
  贝齐•泰勒领导着一家提倡俭朴生活、反对商业主义的非营利性机构.泰勒说:“利他主义的想法值得铭记在心.我们的信条是‘身外之物越少越快乐’.我们常说,为他人行动起来.”
  心理学家注意到,孩子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受着快乐.大人们经常看到这一类场景:孩子们乐于把自己的食物给其他孩子吃,或者把自己喜爱的玩具与别的孩子一起分享,并且孩子们在付出爱心时,往往比自己吃东西或单独玩玩具更开心.这说明利他主义与快乐是紧密相联,帮助他人同时又能给自身带来心理满足感.
  孩子们可以心无芥蒂地帮助别人,把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并且从中感到快乐.很多成年人也许会意识到朋友和宽恕是获得快乐的源泉,但往往在现实中的行为却背道而驰,这可能将会是心理学家的下一个研究课题.
  让快乐不再是一句祝福,更是我们生活的实际.从现在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