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2:38:15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价值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所形成的总体认识和看法;狭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指的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价值观属于历史范畴的概念,根据时代的不同其内涵及形态也有差异.①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关于价值观念的体系.其中,根据各个具体的价值观念占据的地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主要是关于社会主义某种价值具备与否的基本观念和认识;而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的是居于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核心,具有指导意义和价值,对“社会主义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做出科学回答的理念.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
从本质上讲,科学社会主义范畴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必须能够反映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另一方面,既要包含着人类社会进步的价值,同时又要区别于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而“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可以同时满足这两方面要求,从本质上明确划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于价值观的界限,为其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以及正当性依据.②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生活关系、人们的生活存在的改变而改变.”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给新时期人们理想信念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和影响.公民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理想、价值等概念退居幕后,呈隐性状态.调查显示,一定比例的公民在信仰方面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游离状态.同时,在西方意识形态的隐性侵蚀下,少数公民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问题,甚至出现了“信念危机”,即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信念发生动摇及对党的信仰缺乏信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人类的彻底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念,这也是我国目前最需要树立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时刻在矛盾和冲突中行进的.当下的社会正置身于文化碰撞激荡的背景,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能够引导人的思想观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列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③所以,目前我们应该坚持在对立统一中以和谐为价值取向,承认差异,尊重矛盾,既不扩大或激化矛盾,也不无视和回避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而是着眼于发展,致力于和谐,尽最大努力化解矛盾,通过寻找和扩大共同点,从而促进、实现社会的团结与和谐.使不同的文化模式之间相互融通,相互促进,获得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而社会成员尤其是人类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也才可能得以完成.当代中国,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与之相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立.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理论及其所持有的思想,一方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社会历史价值的反映,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相关著作中并未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直接、系统的阐述,而是采取的间接的方式,借助“利益”、“目的”、“需要”以及“理想”等词汇对价值性内容加以表述.马克思恩格斯价值观取向是为绝大多数人争取利益,是服务于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从整体角度分析,社会平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从人民——这一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出发,并把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公正、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社会主义的目标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它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对人民的价值,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
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丰富与发展.列宁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及原则作为追求,对考茨基的“科学的社会主义”以及奉行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决定论的学派思想持批判态度.在和平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之间出现较为尖锐的矛盾.列宁提出,以当前所达到的文明程度难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并毅然对传统体制作出修改,主张放弃直接过渡,而是通过诸如国家资本主义、货币以及商品等间接方式实现向社会主义迈进,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面对经济以及文化都较为落后的实际,为了促进社会主义价值的实现,列宁选择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对合作化、国家机构以及文化建设等事项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使新经济政策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和全面.可以说,列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尊重社会主义实践规律,科学回答了现实基础与社会主义价值关系问题,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充实和发展.
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以及实现的基础是斯大林社会主义价值观关注的焦点,继列宁之后,斯大林主张借助工业化以及农业集体化方式实现一国社会主义,并逐步发展成为斯大林模式.然而,斯大林模式也有其不足,主要体现在没有正确处理好手段和目的、科学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没有将科学及价值原则相结合,这种较为古板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给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设置了障碍.
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中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引导和带领下,经过不懈奋斗,最终赢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确立,从而拉开了解决科学和价值之间关系的序幕.毛泽东思想一大主题就是社会主义价值追求,认识到在落后的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程.毛泽东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追求社会平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消灭剥削和阶级,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关于社会主义价值及其实现基础的关系方面,毛泽东思想具有一定的创新,将马克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现实有机结合.当然,其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认识不够全面,以致晚年犯了左倾错误.邓小平同志在毛泽东实践的基础上,对成功之处加以吸收和借鉴,对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对“社会主义目的和手段、价值理想和现实途径的关系”进行了很好的处理,并奉行科学和价值原则.实践证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样也是江泽民同志关注的重点,并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本质上讲,这也是涉及社会主义价值观,反映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胡锦涛同志顺应时代潮流提出科学发展观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基本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世界一体化以及经济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如何应对,确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尊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国情,从价值现实出发;客观反映社会主义本质以及基本要求;涵盖先进社会主义文化基本理念.
社会成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应该要上升到个人价值观和个体自我意识的一种形成水准上,一旦内化,就会达到一种自我调节的状态.这样,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成员的引导也就顺利地达成了,成员人格发展便开始由他律向自律转变,自我意识发展到能制约和调节某些自身人格发展的水平,能够较为顺利地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之间进行理性选择,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并不断提高自我价值感.因此,通过系统指导,帮助并促使社会成员自我意识的逐步健康发展,对引导其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相符的价值观至关重要.
社会条件.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大极为重要的社会条件就是舆论的引导.所谓舆论引导,指的是主体对自身以及他人的言行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评价,其在构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社会舆论发挥作用的典型方式有两种,分别是塑造典型和舆论抨击.好的典型可以激发和鼓舞民众,而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行要坚决地加以抨击和批评.社会舆论主要载体有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网络等.只有将舆论引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才能真正对民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促进作用.“社会利用这些文化传播手段并不仅仅是为了对付敌人,也不仅仅是为了控制人们的越轨行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广泛的文化传播,把人们的思想、行为纳入社会规范体系,以保证社会的文明和进步.”⑤一定社会的文化传播制度越积极健全,对社会成员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越影响深刻.从制度创新的层面上,要确保用科学文明健康的内容占领文化阵地包括传媒娱乐阵地,防止灰色、颓废乃至迷信的资讯对于人思想的侵蚀,社会成员才会对主流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然于心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这一价值观的内化.
重点环节.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环节是具有内在引导作用的思想教育,通过思想教育,有利于民众从内心真正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达到理想教育目的,需要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第一是情理关系;二是昔今关系.价值目标和标准不以主体的意志发生转移,属于理性范畴;而通过心理体验方式对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作出反映的价值情感,是主体价值态度的体现,属于感性范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对情感的培养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对于昔今关系方面,首先要对传统作出客观而理性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明确转换传统的环境及条件.
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从全民崇拜革命偶像到如今娱乐偶像、实用偶像占据主流,这深刻地反映出了文化发展的某种可怕趋势:中国正在远离自身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世俗化、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取代了过去有思想深度的文化形式,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似乎不需要反思、不需要追问、不需要价值和意义,仅仅需要消费形式本身.人们似乎满足于只要笑就够了而不知道为何而笑,满足于活着而不要思考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可以说,在社会生活中,什么样的偶像最终也会影响到什么样的青年,这种发展趋势无疑会带来中国未来深层次的精神贫血,而民族进步可能由于缺乏精神支柱而失去动力,甚至社会道德规范将严重失范.因此,在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强化大众传媒的社会效益趋向,坚持偶像生产和消费的正确方向,塑造和传播具有先进文化价值的偶像,增强偶像的文化内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和提高偶像的价值层次,使之上升到民族精神、国家象征的高度,以偶像的某种有意义的特质来影响我们的社会成员,使之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
基本保障.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保障是法治建设.法律与政策、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具有强制性,可以明确、规范地反映社会价值取向,设置具体行为模式,并对当前行为及其后果发挥约束作用.为了使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切实发挥,就要立足中国当前的实际,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促进法制的不断完善,在法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对于可以通过法律形式加以固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尽可能地在法律中作出明确规定.对于在构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地对相应的法律进行调整和修改,有必要的情况下要制定新法律,真正发挥法律对民众行为的约束作用,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有力措施.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措施是具有权威性、广泛性以及引导性的政策调控.政策与人民利益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对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发挥着积极的调节作用.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贯彻以及执行社会主义政策,确保政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只有确保政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性和协调性,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和接受.要充分发挥政策对民众价值取向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必须保证所制定的政策能够切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及民众的根本利益.
内在途径.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需要充分发挥外部因素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主体自身修养的加强也不容忽视,加强自身修养是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深入研究和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次,注重实践和锻炼,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切实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最后,要注重自我熏陶,时刻对自己言行进行反省,对于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方及时加以调整,确保二者相一致.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稳定的价值观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要充分展示社会主义优越性,一方面,要大力进行经济及政治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文化建设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