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铁不成钢”就对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1:18:32
“恨铁不成钢”就对吗

“恨铁不成钢”就对吗
“恨铁不成钢”就对吗

“恨铁不成钢”就对吗
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大家好!最近我在某教育网站发了一篇回忆小学生活的文章,其中写了某老师无情伤害我心灵的事,我以比较平和的态度对过去老师的做法予以批评.一位网友跟帖说,不必计较老师的态度,要理解老师的苦衷因为他们也是“恨铁不成钢”啊!
“恨铁不成钢”这句话,我们不知道在多少场合听多少人说过多少遍.“谬误被说一百次,便也成了真理”,从过去到现在,人们似乎就没有怀疑过这句话的合理性.
但对此,我有“三问”——
钢有钢的价值,铁也有铁的作用.就像“铁”无法取代“钢”一样,“钢”也不能以它所谓的“品高质优”而无视和剥夺“铁”的存在空间.前不久,听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陈景润式的人物不可没有,但也不宜多,因为如果所有的人都成了‘陈景润’,那么,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肯定‘没治了’.”是啊,除了要有人去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去开发高新科技之外,也要有更多的人从事一般的工作和职业,要有人种田、烹饪和做清洁工.在对社会作为和贡献上,人与人之间应该处在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方向,惟有如此,社会这部机器才能保持动态平衡,才能正常运转.
我们要警惕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成为古希腊神话中恶神波鲁克洛斯德的那张铁床——他抓到人后就置之床上,个子长的予以截短,个子短的则予以拉长,总之不管是谁,最终都只能与铁床保持一样的长度;也要警惕它成为丰子恺漫画《教育》中的那个模子——一工匠把和好的泥倒入一个“人形”模子中,造出一尊尊千人一面、千人一貌的泥塑.我们不必也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造就成“精英”,我们要做的是
“助产”和培育他们健康的个性;让他们“跳一跳,摘苹果”,在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进步.总之,我们应树立这样的观念:成长着就好!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包括家长,未必都是“钢”,更未必都是“精钢”,但却必须具备钢的精神气质,必须有对“精钢”品质的执着追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打铁要靠自身硬”.曹植说得好:“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如果你自己只不过是“一堆破铜烂铁”,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甚至是对“铁”有极强腐蚀性的硫酸一类的物质,又有什么理由指手画脚要求学生或孩子去“成钢”,抑或扯着“恨铁不成钢”的幌子对他们虎着老脸,挥以老拳.当看到一位醉心于“砌长城”的家长把考试不及格的孩子“扫地出门”,当听说一名教师酒气熏天,却因为学生上课瞌睡而“义愤填膺”地夺下他的书扔在地上,而后狠狠踩上几脚,我的感觉是,如此“恨铁不成钢”,简直就是一幕幕教育的滑稽剧,对家长或教师而言,则是一幕幕丑剧,是对自身形象的可笑又可悲的“自残”.
也许不无偏激,我总以为“恨”是“心虚”的代名词,是底气不足的“症候”,是本身就不“成钢”的表现.有人可能会反驳说,在有着如此情绪、情感的家长或教师中,不乏品德和学识都很不错的人.是的,但我依然固执地认为,他们还算不上真正的“精钢”,因为他们恰恰没有形成、掌握或熟谙教育生活中同样极为重要的一样东西——“精钢”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那就是——育人的艺术.
“讥笑”、“轻视”和“教鞭”与“恨”又有何异?而家长和教师在对学生施以如此这般“恨”的时候,或许还“义正辞严”给了他们一个“说法”,一个“美丽的理由”:“恨铁不成钢”.
正在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书中写班上一位名叫韩松的学生作文很差,一至四年级“一直没有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但于老师竭力挖掘他作文中哪怕很小的优点,给他充分鼓励,还赠他课外读物,并且开列阅读书目,请家长也为韩松买书……到六年级,韩松作文水平明显提高,老师要他介绍经验,他说:“是老师让我喜欢上了作文.”试想,如果于老师也训之以严言峻语,视之以白眼冷笑,也“恨”他“不成钢”,那么,韩松能收获成功吗?
诗哲泰戈尔说:“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如此光彩亮丽.”对于泰翁的这句话,我是深信不疑的!但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信不信?(听众齐声回答:“信!”)
好了,既然大家说信,那么就请大家今后不要再“恨铁不成钢”了,不要再用“棒槌”去敲击自己的孩子或学生了,而应该以“水的载歌载舞”,来使自己拥有的“鹅卵石”变得光彩亮丽!(听众热烈鼓掌)
一篇振聋发聩的演讲吉林张国学
一、立意新颖、直刺时弊
演讲稿要弹听众心灵之弦,言人们关切之事,绘人们理想之图,才能吸引听众,抓住听众思想脉搏.本篇演讲除具上述特点外,还具有立意新颖、直刺时弊的特点.它由网友跟帖引出值得讨论甚至应该否定的话题,借助名言和入情入理的分析,对“恨铁不成钢”进行质疑.如此反调立论,观点鲜明,异峰突起,给人以一种标新立异之感.演讲者析“常言”之不合常理,论“公理”之偏向谬误,给持陈腔老调者降温退烧,为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摇旗呐喊,实在堪称是关注现实、直刺时弊的好演讲.
二、结构严谨,浑然天成
演讲从网友跟帖意见与自己相左谈起,在引出演讲的中心之后,用“但对此,我有‘三问’”一句过渡,上承“人们似乎就没有怀疑过它的合理性”,下启对“恨铁不成钢”的三点质疑,既显示出了演讲的脉络,又揭示了中心内容.如此提出问题、确定中心、概述要点,便于多角度分析质疑,阐理论事.演讲者不论是对“铁要不要成钢”的探讨,还是对“你是不是真钢”的诘问,或是对“铁怎样能成钢”的思辨,皆条分缕析,言而有据,砭针及髓,切中肯綮.在除却“恨铁不成钢”含情脉脉之面纱,还其假公允实谬误的本来面目之后,演讲者又以泰戈尔的名句引起互动、达成共识,极具感召力地提出希望,结束演讲.这样不仅遵循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还使演讲有序、有据、成理、服人、警心,达到了重点突出、详略适宜,干预现实、服务社会的预期目的.
三、论证透彻,选材广博
人们常说“立言难,立新言更难”.“恨铁不成钢”,似乎已成共识,反调立论,质疑问难,非得有确凿的论据、充分的义理以及周严的论证不可.为此,演讲者展开丰富联想,引经据典,广涉博取,对“恨铁不成钢”这一中心进行了充分地论证.
在“一问”中,演讲者先引教育专家的话分析论述:不论科学家,还是普通劳动者,只是分工不同,其社会功用和价值并没有什么两样.再选用神话、漫画反面说理:强循同一模式,只能害人;硬性整齐划一,只会扼杀人才,绝对造就不出“精英”,而只有“助产”才能“不拘一格降人材”,才能在“最近发展区”形成人才“成长着就好”的态势.演讲者恰当联想,巧比妙喻,使道理的阐述具有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特点,让不同层面的受众听出了意蕴,想出了现象,悟出了道理.
四、语言生动、文采飞扬
这篇演讲辞语言形象生动,幽默辛辣,庄谐兼具,雅俗齐备.既有“打铁要靠自身硬”、“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议于断割”、“朽木不可雕”等引言的庄重典雅,也有“没治了”、“虎着老脸,挥以老拳”、“一个个‘蔫’了”等俗言俚语的生动形象,还有“一幕教育的滑稽剧”、“可笑又可悲的‘自残’”、“美丽的理由”、“就像遭受……马蹄一样”等言语的诙谐幽默.这些语句的运用,既呈书面语的典雅,又现口语的生动,时而语含机锋,时而口吐莲花,在概述现象、分析事理中尽显出飞扬的文采.